人生痛苦治愈网:《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另有:私家侦探(私人侦探)调查取证,出轨调查取证,婚外情调查取证,外遇调查取证,拆散小三、小三劝退、分离小三公司。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全站首选服务推荐:

分离小三/小三劝退/拆散小三/小三调查

私家侦探婚外情/外遇/出轨调查取证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面对伴侣出轨,我该不该离婚?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9-23

面对伴侣出轨,我该不该离婚?

亲爱的,这个问题,我没有标准答案。

我没有办法直接告诉你,离婚好还是不离婚好。我只能帮你分析,帮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面对已经发生的伴侣出轨事实,绝大部分人会受到非常严重的伤害。

感受到背叛、欺骗、失去安全感、对未来的恐惧,以及痛彻心扉的心碎感觉。

对很多人来说,婚姻是自己生活中最大的精神和物质支柱。这根定海神针出现问题,对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所以,在问自己“该不该”离婚之前,你需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能不能”离婚?

离婚是生活状态的极大改变,这个改变,包含物质金钱和精神依靠两部分含义。

一、物质金钱

如果你家里的经济来源,大部分靠你的伴侣提供。

或者说,你离开TA以后,你和你的孩子(如果有的话)很难生存下去,衣食住行步履维艰。

你需要为每天的吃住发愁,把每一分钱都想掰成两半用。你想学习技能找一份好工作,交不起学费更耗不起时间,你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贸然选择离婚,无异于将自己和孩子推向更加不确定的境地。你需要冷静评估自己的经济储备、工作能力、社会支持网络。也许你需要一段时间来积蓄力量,寻找资源,提升自己,为可能的独立生活做准备。这个过程可能很艰难,甚至需要你暂时忍耐,但这是为你未来的自主权打下基础。这不是懦弱,而是现实层面的审慎考量。毕竟,理想的选择需要现实的条件来支撑。如果当下“不能”,那么首要任务就是创造条件,让自己逐渐获得“能”的底气。

二、精神依靠

假如你心理上非常依赖你的伴侣,家里的大小事务都需要TA来做出决定。

大到房子的装修风格,电器型号;小到家里墙面插座坏了,要不要喊物管的电工师傅来修,你都无法决定,需要打电话给伴侣,等TA来拿主意。

其实你在单位是个好员工,干活麻利,领导赏识,同事喜欢。

就是回到家里,你好像变成了一个孩子,干什么都需要请示,等待另一半的指令。这种依赖模式可能源于长期的相处习惯,也可能与个人成长经历有关。它让你在关系中获得某种被照顾的安心感,但也削弱了你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当这种依赖的支柱突然崩塌,带来的不仅是情感背叛,更是自我效能感的严重挫伤。你会怀疑自己是否具备独自生活的能力,是否会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而陷入困境。这种对自身判断力的不信任,有时比经济困难更让人感到无助和恐惧。重建精神独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你从小事开始练习自己做决定,承担后果,逐步积累自信。也许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探索依赖背后的深层原因,学习建立更健康的个人边界。

这两种状态,我理解还没有超越“能不能”的层次,还不到谈“该不该”的时候。

在这种状态的人,答案可能比较明显,你“不能”离婚。

当生存都出了问题,谈何生活?

当然,大部分夫妻,不会像上面说的例子那么极端。他们各自都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有自己稳定的收入。

当他们遭遇伴侣出轨时,他们到底“该不该”离婚?这将是我们这篇文章讨论的重点。

那么,什么是出轨?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出轨的定义也变得不太一样。

有人认为精神出轨就是出轨。

聊骚就是出轨。

伴侣偷偷自慰也是出轨。

和别人上床才是出轨。

另一些人会认为:

找性工作者、约炮一夜情都不算出轨。

婚外性关系也没什么关系,知道回家就好。

夫妻是伴侣,但未必是性伴侣。

夫妻之间应该保持开放,互不干涉对方的事务,彼此都可以在外面找情人。

那么你呢?你怎么理解出轨?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你的底线和伤痛感的来源。在深入思考“该不该”之前,不妨先花些时间厘清自己对忠诚和背叛的个人定义。这不仅仅是社会规范的内化,更是你内心价值观的真实反映。有些人更看重情感的独占性和亲密无间,任何形式的情感转移都构成严重伤害;而有些人可能更在意实际的家庭责任和陪伴,对纯粹的生理行为有相对较高的容忍度。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你们双方是否对此有过坦诚的沟通,并达成过或明或暗的共识。出轨事件之所以具有毁灭性,往往在于它单方面打破了一种共同的信任和理解框架。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她老公背着她在外面找了小三,把事情做的很隐秘,根本不用平时的手机联系,另外买了一部手机,并且把这部手机藏在自己车里,不带回家。

他们夫妻一人一台车。那天,我这个朋友自己的车借给别人了,临时要出门,就准备开老公的车出去。

她坐上车打火,突然听到车里传来一阵手机铃声。她自己手机和老公手机都不是这个铃声,她就很奇怪,这个铃声是哪里来的?

车里明显的地方找了一遍,没看到手机。那边好像也有急事,电话打了一遍又一遍。

女人的直觉很可怕。她觉得有问题,车也不开了,熄火专心找手机。

她努力了一个多小时,把座位的垫子什么的,全部拆了下来,愣是没找到手机。

这似乎印证了一个观点:偷情时的男人智商是最高的。这种处心积虑的隐瞒,其本身带来的伤害,有时甚至超过了出轨行为。它意味着长时间的欺骗和表演,将最亲密的人置于一个被蒙蔽的傻瓜境地,这种尊严的践踏是刻骨铭心的。

之后又发生了很多事。她抓到了老公出轨的证据。她坚决要求离婚,老公苦苦哀求,她心软答应了。老公删了对方的微信,电话,保证再也不往来。

再往后,可能你们也猜到了,老公的承诺就是个屁。没过几天,又跑去找了小三。

老公承诺的时候是真的,但背叛的时候也是真的。这种反复尤其伤人,它摧毁了修复关系最后的希望,让任何未来的承诺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一次,她坚决选择了离婚。为了加快离婚进程,把孩子要到自己这边,她放弃了很多财产。

我问她:你是在乎他感情上的欺骗,还是在乎他和其他女人发生关系?

她几乎没有思考,很快回答:

我主要受不了他骗我,把我当傻子耍的感觉。

如果他只是想耍,想尝鲜,我可以带他去洗浴中心找小姐。

随便他在里面怎么玩,我在外面等他就是,还帮他给钱。这个回答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一点:对许多人而言,背叛的核心在于“欺骗”和“不尊重”,而非单纯的性行为。她感到愤怒的是自己在关系中被物化,被当成了一个可以随意糊弄的对象,而不是一个值得坦诚对待的平等伴侣。

这是我这个朋友对出轨的理解,以及她做出的选择。

行文到此,我们必须要面对这个痛苦的时刻了:按照你对出轨的定义,你的伴侣出轨了,你怎么办?

首先,你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还爱TA吗?

如果你还爱TA,就按照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伤害对方。

亲密关系中对另一半的伤害,是双倍的也是双方的。你越爱TA,你伤害TA时,你感受到的痛苦越深。

你还爱着TA,就不要伤害TA。以这个角度去思考,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幸福生活。爱在此刻成为一种指引,而非捆绑。它要求你在极度痛苦中,依然尝试用建设性的方式去沟通,去表达你的伤痛和需求,而不是任由报复的冲动主导一切。这需要极大的理性和情感力量。

你可以跟TA谈你的感受,跟TA谈你的底线。获得TA的承诺,并定下违背承诺的代价。

面对文章出轨,马伊琍就是这么做的。有人觉得马伊琍傻,更多的人,佩服她的勇气和包容。这种选择背后,是对家庭、对孩子、对过往感情的综合考量,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担当,并非简单的懦弱或原谅。

你可能会说:是TA先伤害的我。我已经这么难受了,想发泄,想报复,根本就感觉不到爱了。

这种感受完全正常,是遭受重创后的自然反应。愤怒是保护我们内在脆弱情感的一道屏障。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女性,面对丈夫的出轨,自己也出轨,作为对丈夫的报复。

这样的婚姻,好像达成了一种脆弱的平衡,双方都平等了,谁也别说谁。

可是,这样的婚姻里,还有爱吗?在一种你伤害我我伤害你的出轨游戏里,我没有感觉到爱。这种“以牙还牙”的模式,往往只会加深彼此的怨恨,将关系推向更深的深渊,让原本可能残存的一点温情也消耗殆尽。

那是不是可以说,没有爱的婚姻,也可以凑合下去?

离不离婚都无所谓,之所以不离婚,只是因为离婚太麻烦,朋友的闲言碎语也很烦。

把爱和婚姻分开,身体在婚姻里,爱在围城外,这或许是一种现实的无奈,也是一种折中的选择。确实,有些人经过权衡,选择维持婚姻的形式,但降低对伴侣的情感期待,将生活重心转移到自己、孩子或其他方面。这种选择是否可行,取决于个人对婚姻功能的定义和情感需求的高低。它可能带来表面的平静,但也可能伴随着内心的空洞和疏离。

其次,你需要问自己,你能原谅他吗?

你可能会说,我还爱TA,我也能原谅TA,就当没发生过这件事。

亲爱的,这不是原谅,这只是算了。

算了是指不再计较这件事。但这件事,仍然像埋在手心里的刺,时不时会让你隐隐作痛。它是一种压抑和回避,伤痛并未真正化解,只会在未来的争吵中一次次被提起,成为攻击彼此的武器。

原谅是对所发生事情的全面接受。接受这件事给自己的伤害,接受对方的错误,接受这段经历。

原谅意味着回到平静,意味着不再感到愤怒。

你把这一段痛苦,塞进自己的胸怀,给它包容,不让它反复伤害你,使你从负面感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帮助你继续你的生活,使你不再为应对过去的伤害而耗费精力。原谅是一个主动的、内在的过程,其首要目的是解放自己,而不是宽恕对方。它让你夺回情感的主导权,不再被过去的背叛所囚禁。

原谅不是认可对方的行为,也不代表忘记或者否认你的经历和你受到的伤害。

原谅使你转换了看待这段痛苦的视角,从这段经历中开始学习,从痛苦身上看到它带给你的启示。也许它让你更看清了关系的本质,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底线,从而在未来活得更清醒、更强大。

《如何原谅》的作者玛格丽特说:“那些气恼满怀的人可能觉得自己暂时能拥有主动权,其实,原谅使你感到的力量比这大得多。”

被关进监狱27年的南非总统曼德拉说过:“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人在狱中。”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不原谅的本质是用别人的错误持续惩罚自己,将自己困在心灵的牢笼里。

如果你原谅了出轨的伴侣,意味着,你包容了TA带给你的伤害。

你不会报复,因为你不再愤怒。你也不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拿这件事来反复戳痛TA和自己。这为关系可能的修复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当然,原谅不代表关系一定能回到过去,它只是给未来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现代社会,大部分人会有几次的亲密关系。有些人是和不同的人开始,有些人是和同一个人开始。

出轨破坏了你们的第一段亲密关系。而原谅,给了你们发展彼此第二段亲密关系的机会。这第二段关系,需要建立在彻底的坦诚、深刻的反思和共同的重建努力之上,它无法回到从前,但或许能走向一个更成熟、更有韧性的阶段。

如果你说:我没有那么高尚,就是原谅不了TA,一想到TA和其他人上床就恶心。

没有关系,亲爱的。我并不想把原谅塑造成一种高尚,一种道德上的优越。原谅需要时间,甚至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它不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强迫自己去原谅,反而会造成二次伤害。

原谅其实是自己的事,不用拿出来告诉别人。

原谅也只是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你选择原谅或者不选择原谅,都值得尊重。

如果只是想算了,不想原谅,没问题,这当然是你可以做出的选择。

这同时也意味着:如果未来你和他共同生活,总会有一个障碍阻梗在你们中间。

这个障碍,就像掉进一锅浓汤里的苍蝇,你不一定看得到它,但你知道它一直在。它会污染关系的每一个角落,让信任和亲密难以真正再生。

如果你不想将就,不想和他继续生活,要结束这一段关系。那就勇敢告诉他,并为此努力。结束一段重要关系必然伴随巨大的悲伤和恐惧,但有时,结束是为了给彼此的新生留出空间。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带着恐惧依然前行。

我国现阶段,结婚的人数逐渐在减少,离婚的人数慢慢在增多。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558万对,比去年同比下降7.5%;依法办理离婚登记185.6对,比去年同期上升10.3%。

我认为,这是好事。

这至少代表,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追求”不将就“的婚姻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们有勇气去看到爱情的本质,而不是简单的把婚姻等同于爱情。社会观念的变迁,为个体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少的舆论压力。离婚不再被简单地视为失败,而是可能被视为一种对生活质量和个人幸福的积极追求。

对于出轨,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原因:童年伤痛、性的吸引、心灵相吸、逃避问题、被动攻击、内心空虚、中年危机、事业挫败,这些都可能成为引发出轨的现实因素。理解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这件事,避免将问题极端简单化。但需要明确的是,理解原因不等于替错误行为开脱。出轨永远是出轨方需要承担主要责任的选择。

而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会带来伤痛。

只是你会观察到,有些人,很快能从伤痛中出来,有些人,陷入伤痛中,迟迟出不来。

他们感受到的伤痛程度,也并不一样。

这其中主要的差别,在于如何看待和自己的关系。你的自我价值感是更多地建立在内部,还是完全依赖于外部肯定?一个拥有稳固自我价值感的人,虽然也会因背叛而痛苦,但不容易陷入全面的自我否定。

很多女性不能接受丈夫的出轨,遇到丈夫出轨,感觉天都要塌了,哭的死去活来。

在那一刻,她们真的感觉到死亡。

因为她把全部的自我,都寄托在丈夫的身上。

在遭遇丈夫出轨后,几乎等于失去全部的自己,自身体会到极度的破碎感和毁灭感。

这种毁灭性的感受会导致很多非理性信念的产生和极度痛苦,甚至自杀。这警示我们,在任何一段关系中,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是多么重要。健康的爱是两个人格的相互滋养,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完全吞噬。

这些女性的自我是破碎的。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从父母身上得到足够的爱。

这使得她们一直在寻找,想找到一份永远而唯一的爱,在这份爱里,拥有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这个梦想源于她们内在那个缺爱的小孩。她们渴望通过找到一个完美的丈夫,去弥补自己小时候爱的缺失。然而,将治愈童年创伤的任务寄托在伴侣身上,往往会给关系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也让自己更容易受伤。

然而,我们在成长中发现,梦想与现实总是不大一样。

当你渴望在被爱中得到救赎,往往会没有那么的牢靠。

当今社会,能按时还钱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还不要说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爱着你,对你忠诚。这句话虽然略带调侃,但确实点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变化无常。期待绝对永恒和完美的爱,本身可能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情感上可能难以接受,但事实证明,安全感寄托在他人身上,总没有在自己身上那么稳定和牢固。

别人对你的爱总有可能会改变,总不会那么完美。

而你对自己的爱,却是可以不变的。最稳固的爱,来自于你自己的给予。这意味着,无论外界关系如何变化,你都需要发展出关爱自己、接纳自己、支持自己的能力。这才是应对人生风雨最可靠的基石。

当你不断成长,每一天都有新的活力和对生命的觉察,你或许会获得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婚姻:婚姻说到底,只是人际关系的一种。

而只要是两个独立成人之间的关系,就不是你一个人可以决定的。

你只能做到你自己的最好,然后像看一棵庭院里的老树一样,等着花谢花开。你能负责的只是你自己的播种、浇灌和养护,无法控制天气,也无法命令树木如何生长。这种心态能带来一种深层的平静和接纳。

你并不指望这棵树为你遮挡所有的风雨,你相信自己才是幸福生活的根源。你的快乐、你的价值、你的安全感,其根本在于你自己。婚姻只是你生命画卷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稍微抬高一点视角,你可以看到,这个庭院里,还有一些其他的树。

这些树,代表着亲子关系,朋友关系,父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

拥有这些树,你欣然接受它们的美好。你也可以为它们除草,浇水,维护它们的生长。这些多元的关系网络共同构成了你的支持系统,它们能提供不同的养分和慰藉。当婚姻这棵树出现问题时,其他树木的存在能帮助你不至于感到整个世界都荒芜了。

遇到意外或疾病,有时不得不失去它们,你会悲伤,会哀悼。

重要的是,你可以走出来,重建自己的生活。生命本身就包含着失去和重建的循环。拥有应对失去的韧性和重建生活的能力,是比维系某一段特定关系更为根本的人生课题。

你也明白,重要的不是树,而是你自己。最终,你的幸福与否,取决于你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生命状态,你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无论最终选择离婚还是继续,希望这个决定是源于你内心的力量和对自身幸福的清醒考量,而非恐惧、依赖或外界的压力。亲爱的,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请好好爱自己。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xszt/201138.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