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首选服务推荐:
分离小三/小三劝退/拆散小三/小三调查
私家侦探婚外情/外遇/出轨调查取证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那些原谅了出轨(or劈腿)的感情,后来怎么样了?
一般原谅伴侣出轨的感情,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对应着三种不同结局:
①走出了痛苦并真心原谅
②心软想以原谅结束痛苦
③除了原谅没有其他选择
走出痛苦后真心原谅出轨这件事的伴侣,后来的感情更深厚,彼此的情感羁绊更深刻。这种深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经历了漫长的自我审视与共同修复后,逐渐建立起来的。他们学会了如何更坦诚地沟通,如何更敏锐地察觉彼此的情绪变化,甚至因此发展出了一套独属于两人的“危机预警”机制。这种由创伤催生出的新的亲密模式,反而让关系变得比以往更加坚韧。
一时心软,想以原谅来结束痛苦的伴侣,反而一直在痛苦无法翻篇,想重新开始却也无法开始。这种处境往往比果断分开更加煎熬,因为双方都活在一场看不见尽头的拉锯战中。表面上的风平浪静,掩盖不住心底暗潮汹涌的猜疑与不甘。每一次晚归、每一条信息提示音,都可能成为新一轮内心风暴的导火索。这种“假性原谅”状态,消耗的不仅是信任,更是两个人继续爱下去的能量与希望。
除了原谅对方,没有别的选择的伴侣,最后也只能一次次降低底线,任由对方一次次出轨,直到内心麻木,婚姻名存实亡。这种无力感往往与经济依赖、社会压力或子女抚养等现实因素紧密相关。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别无选择”时,便容易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开始自我说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是最优解。然而,这种妥协换来的短暂平静,代价却是自我价值的逐渐湮灭和灵魂的日益枯萎。
原谅了伴侣出轨的人,到底过得幸福还是糟糕?
我有三个典型的个案可以分享给大家。
01 原谅伴侣出轨的人,有多少是获得了幸福?
以下个案的内容已征求来访同意,并匿名去信息化呈现。
个案A:走出痛苦后才选择原谅。
来访和丈夫校园恋爱结婚,一路打拼到二线城市有车有房,丈夫创业开公司,来访自己在某高校任职老师。发现丈夫出轨后,来访先提出离婚,丈夫苦苦哀求,并与第三者切断了所有联系。来访还是无法做到真正远离对方,内心也因为无法抉择而非常痛苦。
我问她离婚是当下最想去做的事情吗?她说不是,并不想真的离婚,但也不想松口说原谅。这种矛盾心态其实非常普遍,它源于对过去美好记忆的不舍,对未知未来的恐惧,以及对自我判断的暂时性失准。许多人在这个阶段会陷入一种“情感瘫痪”状态,既无法向前迈进,又不甘退回原处。
她不知道这段婚姻该怎么进行下去。内心的焦虑和痛苦令她经常失眠,精神状态也非常差。这种情绪耗竭的状态如果持续过久,甚至会影响到个人的身体健康和日常工作表现,形成恶性循环。
我当时给她的建议是先不管是离婚,还是原谅对方改善关系,首要任务是把个人的状态调整回来,在充分了解自我、了解对方后,以一个健康有力量的自己,去做选择。这意味着她需要暂时把“是否原谅”这个终极问题搁置一旁,转而关注自己的情绪疗愈、生活重建,甚至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支持。只有先把自己从崩溃边缘拉回安全地带,才能看清前方的路。
婚姻的答卷并不需要立即提交,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后,你才能知道在这段婚姻里,哪些是你割舍不下的,哪些是你可以放弃的。时间在这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愈合伤口的良药,更是提供清晰视角的窗口。
后来她恢复了以往的精气神,整个人的气场比刚找我倾诉时强了很多。她说她做出了决定。这个转变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她经历了从愤怒、悲伤到冷静分析的各个阶段,甚至重新捡起了搁置已久的兴趣爱好,找回了部分婚前那个神采飞扬的自己。
她是这样跟我说的:
“当我试着去了解他,了解我自己以后,我发现我已经可以不去在意那件事了。我们就像两个经历过溺水的人,被救上岸后一直很怕水,一直在逃避,不敢面对有水的地方。但是当这种恐惧被治愈以后,就不怕了,甚至还学会了游泳。这个过程里,我们一起参加了夫妻咨询,学习了如何表达脆弱,如何倾听对方心底最深层的恐惧与渴望。这些是我们结婚多年来从未触及的领域。
或许对有的人来说,出轨是一辈子都无法原谅的错。但对于我来说,这件事让我有机会愿意更深层次地了解自我,了解爱一个人是怎么回事。可以抚平我一直以来的恐惧,不安,怀疑和猜忌;可以让我变得勇敢,变得有勇气继续去爱,爱我的丈夫,爱我的孩子,更重要的是爱我自己。我意识到,真正的安全感不该完全寄托在另一个人永不犯错的承诺上,而是源于自己应对变数的能力和底气。
事实上,我依然无法保证未来他会不会再出轨,或者我会不会出轨,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保证自己的未来。我只知道我不会再惧怕什么了,有这种勇气和担当,我也有信心经营好我的感情,有信心给自己幸福。”这种豁达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建立在深刻自我认知基础上的清醒与强大。
个案B:原谅后却总是翻旧账。
来访原本和丈夫非常相爱,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异地了几年,重新团聚后丈夫发现来访出轨了单位的同事。虽然来访换了工作单位,也真心回归了家庭,但丈夫心里始终有一根“刺”,无法放下这件事。这根“刺”的本质,是创伤记忆的反复闪回,是自尊心的严重受损,以及对于关系公平性的深度质疑。
在一次争吵后来访不堪内心的压力差点走了极端,幸好被丈夫及时发现。丈夫深爱着来访,看到来访如此痛苦,于是选择了原谅。俩人打算就此事翻篇,重新过日子。这种基于恐惧和怜悯的原谅,往往缺乏彻底消化伤痛的必要过程,为日后关系埋下了隐患。
在互舔伤口的那段时间,来访和丈夫的感情非常要好,可以说是出轨事件后,感情最亲近的时期。这种“蜜月期”是创伤后常见的反应,双方都极力想证明“我们已经好了”,但这种过度补偿的行为往往难以持续。
只是有些事发生过,就很难彻底抹去。恢复正常生活后,丈夫的心里还是会耿耿于怀,会忍不住翻来访的手机,查定位,有时候还会找人跟踪来访。每次与来访发生争吵都会把出轨的事拿出来讽刺她。这些行为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表现,说明丈夫内心的伤口从未真正愈合,他只是用“原谅”这个行为压抑了情绪,却未曾处理情绪背后的伤痛。
丈夫觉得非常痛苦,想离婚又放不下,原谅了却又总是翻旧账。来访也非常痛苦,不知道要怎样做才能得到丈夫的真心谅解。这种循环凸显了一个关键问题:原谅不是一次性的决定,而是一个需要双方持续投入的修复过程。
对于互相离不开又彼此折磨的伴侣来说,“原谅”这两个字并非解决出轨问题的唯一答案。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原谅了也不一定过得好,不原谅也不一定过不下去。关系的质量不取决于是否说出了“我原谅你”这句话,而在于后续的修复行动是否到位。
最关键的是,夫妻俩能否真诚地敞开内心,放下防备毫无芥蒂地袒露自己的脆弱?能否去静下心来去看一看、感受感受对方内心的伤痕?能否把对方当一个普通平凡有优点和缺点的独立个体去关爱?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关系能否真正穿越风暴,抵达新的彼岸。
伤痕只有在被看见了之后,才有可能得到治愈。
普通而独立的个体,只有在得到尊重和接纳后,才能放下过去勇敢前行。这个过程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耐心,因为它要求双方直面自己最不堪的一面,也直面对方最脆弱的一面。
所以去看见对方的“伤口”,而不是只聚焦自己的“伤口”;承认并尊重自己的差异与不足,也尊重对方是与自己一样有缺陷与差异的独立个体,是原谅对方之前必须做的事。这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共情训练与自我成长之旅。
虽然这个互相治愈和接纳的过程有些辛苦,但正是这样一次次地碰撞与挣扎,彼此痛哭与扶持,才能推着彼此不断成长不断前进,俩人的感情链接才会逐渐深厚。经历过这种深度修复的关系,往往具备了一种罕见的韧性。
做到了这一步,是否要确认彼此原谅了对方,也都不重要了。
婚姻不需要确切的答案,只要夫妻之间能够感受到幸福就好。真正的和解是无声的,它体现在日常的默契里,在再次对视时眼中的平静里,在风雨来袭时下意识为对方遮挡的动作里。
个案C:没有选择的选择大概就是原谅他。
来访自毕业结婚起一直在家带孩子,料理家庭,丈夫经商在外,一个月回家一次。发现丈夫出轨时,第三者已经生下了孩子。这种局面往往最为复杂,因为它涉及的不止是情感背叛,还有既成事实的另一个家庭的存在。
来访哭过闹过,丈夫虽然有些内疚但也并没有承诺回归家庭,只是每月的转账数目增加了而已。经济补偿在这里成为一种微妙的关系平衡器,但它无法弥补情感上的巨大空洞。
家里经济来源全靠丈夫,来访脱离社会多年,想找工作也不知从何找起。思前想后决定原谅丈夫,也不跟第三者闹,只要他不抛弃家庭,虽然他在外面怎么玩都行。这种“务实”的选择背后,是深深的无力感与自我价值的贬损。
可即便如此,来访的内心依然无法平静。虽然婚姻名存实亡,虽然目前可以衣食无忧,但终究是被动地依附于丈夫生存。这种依附关系带来的不安全感,并不会因为物质的充裕而消失,反而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加剧。
在咨询过程中,我能感受到来访内心的不安。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算丈夫不抛弃自己,也很难保证婚外的女人不觊觎她作为妻子的位置。这种“守位”的心态,会让一个人长期处于防御状态,消耗大量心理能量。
但是内心的安宁,一定要靠从其他女性手里争夺一个男人来获取吗?这个提问旨在引导她重新思考自我的定位与价值来源。真正的安全感,应当建立在自我能力的提升与独立人格的完善之上。
在我和她的咨访关系结束之际,她也终于找回了自信,也找到了未来的方向。虽然没有立即离婚,但她终于抛下了颓废懒散的自己,开始朝着独立的方向努力前行。她报名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是重建自我认同的重要基石。
虽然这个过程必定不容易,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会有底气和力量,以自己的需求,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无论最终选择留下还是离开,都将是由内而外的主动选择,而非被迫妥协。
不知你看完这3个来访的个案,对于原谅伴侣出轨这件事,作何感想呢?
02 原谅对方出轨,就是解决出轨问题的最佳选择吗?
原谅,看似是一个选择,但对于大多数遭遇背叛的人来说,只是一个逃避痛苦,结束对方出轨行为的交换条件罢了。它常常是一种在情绪崩溃状态下的应急反应,而非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决策。
说得直白一点,与其说是原谅了对方,倒不如说是逃避,是妥协,是失望,是不想再折腾,是“心有戚戚焉而无波澜”。这种状态下的“原谅”,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休克反应,一种对无法承受之痛的暂时性麻木。
因为原不原谅,生活都要过下去。这种现实主义的考量无可厚非,但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只是“过下去”远远不够,如何“过得好”才是核心议题。
有些事情在彻底想通、大彻大悟之前,会一直忍不住纠结沉浸在找答案这个事情上,永远也走不出来。即使表面原谅了,内心依然迈不过这个坎。这个“坎”的本质,是对世界确定性的渴望破灭后的信仰危机。
就像很多人在发现另一伴出轨这件事后,选择了不离婚,接受继续和他生活在一起。正常的吃饭、睡觉,上班,正常的带孩子,还能在一起说说笑笑。这种“正常”往往是一种精密的表演,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去维持。
好像出轨这件事确实翻篇,你已经不再惩罚他。但这种表演下的平静,如同冰封的湖面,看似坚固,实则脆弱。任何一点压力都可能让冰面破裂,露出底下未曾处理的汹涌情绪。
但你们彼此心里都有知道有一道疤痕,是不能触碰,不能提及的。就算你离开他,就算你也出一次轨,也无法改变事实的发生,曾有过的痛苦也不会消失。创伤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会因时间的流逝或报复行为而消失,只能通过直面和消化来转化。
那种屈辱、崩溃、窒息的感觉全部涌进你的内心时,巨大的压迫感真的可以彻底击垮你的信念,让你感到虚弱无力。这种体验不亚于经历一场情感上的地震,原有的认知结构都需要重建。
这就是原谅吗?
我觉得不是。
“原谅”这个词在汉语里是“容忍、谅解疏忽、过失或错误,不加以责备或惩罚。”但这一定义显然无法涵盖出轨这种重大背叛后原谅的复杂内涵。
真正的原谅,是既往不咎的释怀,是走出伤痛后的坦然,是一种内心的强大与豁达。它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让步,而一种境界的提升。
原谅,不代表你认同出轨这件事是正确的,原谅,不代表你可以接受出轨。恰恰相反,真正的原谅是建立在明确是非观基础上的,它要求你先坚定地认识到出轨是错的,然后选择不让自己被这个错误永远禁锢。
你可以把背叛这件事,当做是他的过错,他的“无意识伤害”,你可以接受他的道歉和保证,你愿意再给他,也给你们的婚姻多一次机会。这种给予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建立在对方真诚悔过与积极修复的前提下的。
你愿意这样,不是因为你大度无私,品德高尚。而是因为你可以主宰自己的感情,你清楚地知道你可以不再依附于他。在感情上在婚姻里,你是独立的,他也是独立的,你随时可以离开他,你也不会再惧怕他离开你。这种底气来源于充分的自我价值感。
你可以坦然地面对人性中的劣根,不逃避,不给自己营造幻想,不自欺欺人。你接纳世界的不完美,也接纳关系的不完美,但同时你清楚自己的边界在哪里。
你不会再执着于改变他,你可以让他做自己,可以试着去真正了解他,可以感知到他爱你的方式,可以真正地认同自己是被爱着的。这种接纳带来的松弛感,往往能让关系进入一个更健康的动态平衡。
当你真正走到了这一刻,婚姻生活也就恢复正常,未来也变得清晰起来。这种“正常”已不同于以往,它是一种历经风雨后更为通透和坚韧的状态。
你会发现,婚姻的存续不是为了追求完美,而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然后去改正。出轨危机,在这种视角下,成了关系深度进化的一个残酷但有效的催化剂。
因为没有人是绝对完美永不犯错的,找对方的问题总是比找自己的问题来的简单爽快,毕竟如果责任可以全部抛给对方,自己就不用承受心理压力和自我谴责了。但真正的成长恰恰始于这种自我审视的勇气。
可是这样,就永远无法迈出前进的那步,只能永远活在过去,活在纠结拧巴里。这种状态消耗的不仅是当下的幸福,更是未来的一切可能性。
人生那么长,当你发现你所纠结的问题,其实是是在跟自己的错误认知较劲,你就会发现特别不值得。放下执念,有时不是放过对方,而是解放自己。
想通了这些,原不原谅真的不重要了,你已经获得了内心真正的平静,获得了力量,重新找回了自我和对幸福的信念。此时的你,无论婚姻走向如何,都已经赢得了更为重要的东西——自我的完整与灵魂的自由。
03 原谅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夫妻双方共同面临的挑战。
想要让出轨的痛苦翻篇,夫妻双方要共同面对这件事带给彼此的伤害,不要逃避。这是一场需要两人并肩作战的战役,任何一方的缺席或消极应对,都可能导致修复过程的失败。
如果你是出轨方:
你不要以为获得了伴侣的原谅,你就可以抹去一切,彻底谅解自己,就可以无视伴侣内心的伤痛,过回从前的生活。原谅只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原谅之后漫长而细致的修复工作。
回归家庭以后,你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这包括但不限于:持续的情绪支持、极致的坦诚透明、对伴侣情绪反复的无限耐心、以及深刻的自我反思与行为改变。
你要从内心出发,切身感受一下出轨这个行为给伴侣带来的伤痛和打击。这种共情不能停留在想象层面,你需要主动去倾听伴侣的痛苦描述,即使这些话会让你难受自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自己造成的伤害有多深,你的悔改才有坚实的根基。
如果感受不到,那你尝试想象一下在你为家庭打拼的时候,你的伴侣带着你的钱,跟一个不如你的对象跑了,还扔给了你大堆债务,污蔑你哪方面都不行,让你“社死”······这种角色互换的极端想象,是一种有效的共情训练,能帮你触及伴侣痛苦的核心——那种被背叛、被否定、被抛弃的复合性创伤。
当然我这么说可能有些极端,但你不妨往这方面想象,换位思考一下。或许你就能明白,出轨对伴侣而言,到底伤害有多重。这种理解是你后续所有修复行为的情感基础。
除此之外,你还要去了解你的伴侣和你结婚后,放弃了哪些原本属于ta的东西:比如ta的爱好,ta的特长,ta的社交圈,属于ta自己的身份(不是XX的爸爸/妈妈,也不是XX的丈夫/妻子),而是ta作为一个独立的、正常的人属于自己的身份。出轨事件往往迫使伴侣重新审视自己在关系中的付出与牺牲,这种审视可能带来巨大的心理不平衡感。
去了解你的伴侣,站在ta的立场而不是你自己的立场,去真诚地表达你的歉意、诚意和爱意,这是回归家庭的第一步。这种表达需要具体行动支撑,而非空头承诺。
你只有做到了这一步,后面的彼此治愈、重建关系才可以进行下去。没有真诚的悔悟与共情作为基础,任何修复尝试都像是建在沙土上的房子,经不起风雨。
而作为被出轨的一方:
在你的内心并没有真正原谅对方之前,不要轻易地说原谅,说翻篇。过早地宣布“原谅”可能会压抑你正常的愤怒和悲伤情绪,这些未被处理的情绪日后会以更破坏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ta回归家庭的那一刻,你就要意识到,ta的回归并不代表ta出轨的“这根刺”就从你的内心拔除了。这根刺的拔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ta用持续的行动证明他的可信赖性,也需要你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重新建立安全感。
ta的回归,更多的是给这段婚姻重新修补裂痕,给彼此重新了解彼此、了解自我的一次机会。不妨把这看作关系的一次“重置”,虽然起点布满伤痕,但方向是朝向新生。
你要做的是抓住这一一次机会,诚实地面对内心的伤痛,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失去依靠后的恐惧,诚实地面对自己在感情上无能为力的愤怒。这些诚实可能让你感到脆弱,但脆弱恰恰是真正连接的开始。
更要诚实地面对人性的A面B面,面对自己内心的虚弱和浅薄,面对自己对情感和婚姻的依赖,以及对自我的放弃。这场危机也是你重新认识人性复杂性、审视自我依赖模式的契机。
不要伪装坚强,也不要假扮大度。真实的情绪流露,哪怕是负面的,也比压抑的平静更有利于关系的真正修复。你的伴侣需要看到你的真实痛苦,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行为后果。
先尝试去了解自我,了解你内心深处对感情的需求,了解你的愤怒和痛苦从何而来,了解你作为一个成年且成熟的女人,到底应该活出怎样的自我。这场危机或许是你个人觉醒的催化剂,推动你去探索那些在婚姻中可能被忽略的自我部分。
在你真正地了解自己以后,再尝试去了解你的伴侣。此时的了解将不同于以往,它更深刻、更全面,也更能触及本质。
了解ta的社交圈,ta的成长经历原生家庭,了解ta的工作事业,ta内心被压抑起来的情感······这些了解能帮你看到一个更立体的他,理解他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出轨行为的谴责上。这种理解不是为了替他开脱,而是为了让你能更客观地看待这段关系和这个人。
当你做到了知己知彼以后,再去谈是否原谅对方是否接纳ta的回归,最后再去谈如何共同抚平这段婚姻里的裂痕。这个顺序很重要,颠倒了就可能事倍功半。
只有当你们夫妻俩都做到了以上几点,你们的感情才能在互相深度沟通后达成和解,才能彼此接纳,羁绊更深。这种经历过深度危机并成功修复的关系,往往会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密层次,因为它建立在极致的诚实与脆弱之上,这种连接的强度是顺境中难以企及的。
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