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他都出轨了,为什么离婚时我拿不到赔偿?”
接待离婚咨询时,王女士的困惑很有代表性。她发现丈夫与女同事有多次开房记录,本以为能在离婚时索要精神损害赔偿,却被告知 “单纯出轨不算法定过错”。
而另一位当事人李女士的经历截然相反:她收集到丈夫与第三者在小区共同居住 1 年的证据(租房合同、邻居证言),法院不仅判决丈夫支付 5 万元精神损害赔偿,还在财产分割时多分给她 20% 份额。
同样是背叛婚姻,为何结果大相径庭?今天就用案例说清 “出轨” 和 “与他人同居” 的法律边界。
一、法律定义:差在 “稳定性” 和 “公开性”
与他人同居:像夫妻一样过日子,但没领证
《民法典》明确规定,“与他人同居” 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关键词:持续(通常指 3 个月以上)、稳定(固定住所、共同生活)、共同居住(同吃同住,形成生活共同体)
举例:丈夫在公司附近租了套房子,与第三者每周共同居住 5 天,持续半年,有共同缴纳水电费的记录。
出轨:范围更广,更隐蔽
法律上没有 “出轨” 的明确定义,通常指婚姻中一方与婚外异性发生不正当关系,包括:
偶尔的开房行为
长期暧昧聊天、频繁约会但未同居
短期婚外情但未形成稳定生活状态
举例:妻子与初恋每月偷偷见面 1-2 次,发生性关系后各自回家。
二、行为证据:法院认哪些?
在离婚诉讼中,证据的 “硬度” 直接决定法院是否采信:
与他人同居
共同租房合同(双方签字)2. 邻居证言(证明 “像夫妻一样共同生活”)3. 物业登记(两人作为 “住户” 登记)4. 共同水电费 / 物业费缴费记录5. 长期同进同出的监控录像
需证明 “持续稳定”,单次证据无效;对方可能辩称 “只是朋友暂住”。
出轨
开房记录(需法院调取)2. 暧昧聊天记录 / 亲密照片3. 转账记录(特殊节日大额红包)4. 证人证言(看到两人牵手、拥抱)
难以证明 “长期稳定关系”;对方可辩称 “一时糊涂”“只是精神出轨”。
案例警示:张先生发现妻子与他人的开房记录(1 年内 5 次),起诉离婚时主张赔偿被驳回。法院认为,单次或多次开房仅能证明 “出轨”,但未达到 “同居” 的稳定性,不构成法定过错。
三、法律后果:赔偿、财产分割大不同
这是两者最核心的区别,直接关系到离婚时的利益分配:
能否索要精神损害赔偿?
与他人同居:能!《民法典》第 1091 条明确将其列为法定过错,无过错方有权要求物质 + 精神赔偿(实践中精神赔偿一般 5 万 - 20 万元)。
出轨:不能!单纯出轨(未同居)不构成法定过错,法院通常不支持赔偿请求,除非出轨行为伴随家暴、虐待等其他过错。
财产分割是否倾斜?
与他人同居:法院会按照 “照顾无过错方” 原则,在分割房产、存款等共同财产时,给无过错方多分 10%-30%。
出轨:一般不影响财产分割比例,除非出轨方同时存在转移、隐藏财产等行为(此时可少分或不分)。
能否构成刑事责任?
与他人同居:若以 “夫妻名义” 共同生活(比如对外宣称是夫妻),可能构成重婚罪,最高判 2 年有期徒刑。
出轨:单纯出轨不涉及刑事犯罪,除非与军人配偶发生关系(可能构成破坏军婚罪)。
四、实践中如何证明 “与他人同居”?
很多当事人抱怨 “知道对方同居,却拿不到证据”,分享 3 个实用技巧:
查居住痕迹:
申请法院开具调查令,调取对方的租房合同、小区门禁记录、水电燃气缴费记录(若能证明两人共同使用)。
找证人证言:
说服邻居、物业工作人员出庭作证,证明 “两人长期一起出入,像夫妻一样生活”(最好有 2 名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证人)。
固定通讯记录:
保留对方与第三者的聊天记录(提及 “回家”“做饭” 等生活细节)、定位共享记录、共同购买生活用品的订单等。
反例:刘女士仅提供了丈夫与第三者的亲密照片,未证明 “共同居住”,法院最终认定为 “出轨”,未支持赔偿请求。
别让 “出轨” 成了 “同居” 的 “挡箭牌”
区分 “出轨” 和 “与他人同居”,不是为了给过错方 “分级”,而是为了让无过错方的权益得到精准保护。
如果发现配偶有不轨行为,建议第一时间:
冷静收集证据(避免打草惊蛇)
咨询专业律师判断行为性质
及时申请财产保全(防止对方转移资产)
婚姻不易,但遭遇背叛时,看清法律边界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若您正面临类似困惑,可联系一鸣法律,我们会帮您分析证据效力,制定最优诉讼策略。
在实际操作中,除了上述提到的证据类型,还需注意证据的合法性和关联性。例如,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录音、录像可能不会被法院采纳;证据必须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单独的证据往往证明力有限。此外,时间节点也很关键,比如共同居住的时长计算、缴费记录的连续性等,都可能影响法院的认定。
另外,情感伤害的量化也是离婚案件中的难点。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并非固定,法院会根据过错程度、当地经济水平、无过错方的受损情况等因素综合判定。因此,在举证时不仅要证明过错行为的存在,还要尽可能展示这种行为对家庭和无过错方造成的具体影响。
最后,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的选择也会影响赔偿结果。如果对方愿意在协议中承认过错并给予补偿,往往比诉讼更高效;但如果对方拒不认错,诉讼则是维护权益的必要途径。无论哪种方式,专业律师的介入都能更好地把握法律尺度,确保权益最大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