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花痴是什么心理问题?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07

“花痴”一词在中文语境中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日常口语中形容对某人(尤其是异性)过度迷恋、行为夸张的状态;另一种可能被误解为某种心理疾病的俗称。以下从心理学角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一、“花痴”的常见表现

情感层面

对特定对象产生强烈且持续的幻想,甚至忽略对方的缺点或现实情况。

频繁在社交媒体上追踪对方动态,过度解读普通互动(如点赞、回复)。

情绪完全受对方态度牵动(如对方未回复消息便焦虑不安)。

行为层面

做出超出正常社交界限的行为,如频繁送礼物、跟踪或骚扰。

在朋友或公共场合过度谈论对方,影响人际关系。

牺牲个人时间、金钱甚至价值观去迎合对方。

认知层面

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比如认为“对方一定也喜欢我”。

忽略现实中的警告信号(如对方明确拒绝),陷入自我欺骗。

二、心理机制分析

投射与理想化

将内心渴望的完美伴侣形象投射到对方身上,本质是填补自我情感空缺。例如,缺爱的个体可能将普通关心误解为“真爱”。

多巴胺成瘾

大脑在暗恋或单相思时会分泌大量多巴胺,产生类似“赌博上瘾”的快感。反复查看对方动态、等待回复的行为会强化这种依赖。

依恋模式影响

焦虑型依恋者更容易陷入“花痴”状态。他们可能因害怕被抛弃而过度关注对方,试图通过掌控来获得安全感。

自我价值感问题

通过他人的关注确认自身价值,潜意识认为“被喜欢=我有价值”。若对方冷淡,可能触发自我否定甚至抑郁。

三、“花痴”是否属于心理疾病?

正常范围:短暂的热恋期心动、对明星的欣赏属于人类正常情感反应。

需警惕的信号:

持续超过6个月,且严重影响工作、学习或社交。

出现跟踪、自残等极端行为。

伴随失眠、暴食/厌食、强迫性思维等生理症状。

无法区分幻想与现实(如坚信对方与自己有“心灵感应”)。

可能的关联病症:

强迫症(OCD):反复检查对方动态、无法控制地幻想。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情感极端波动,害怕被抛弃而过度纠缠。

钟情妄想(Erotomania):坚信对方深爱自己(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四、如何调整“花痴”心理?

认知重建

写“现实清单”:列出对方的缺点和你们之间的真实互动,打破完美滤镜。

自问:“我喜欢的是真实的人,还是我的想象?”

行为干预

设定“戒断时间”:每天查看对方社交媒体的次数从20次逐步减少到3次。

转移注意力:培养运动、绘画等爱好,占据原本用于幻想的时间。

情感管理

建立支持系统:与朋友约定,每次想联系对方时先和他们通话。

练习正念冥想:当陷入幻想时,通过呼吸练习回到当下。

深层疗愈

追溯童年经历:是否因父母冷漠导致过度渴求关注?

提升自我价值:每天记录3件自己做成的小事(如坚持早起),逐步减少对外界认可的依赖。

五、何时需要专业帮助?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寻求心理咨询或精神科医生:

因单相思出现自杀念头或伤害他人倾向。

长期失眠、体重骤变等生理问题。

无法正常工作,被同事/老师多次警告。

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六、经典案例参考

案例1:24岁女性沉迷已婚上司,每天在其车位徘徊,被报警后诊断为“钟情妄想”,经药物+认知行为治疗改善。
案例2:大学生因表白被拒绝食,心理咨询发现其童年被父母长期忽视,通过哀伤疗愈走出阴影。

总结

“花痴”本身并非严格的心理疾病,但可能是更深层心理问题的表现。健康的爱慕是双向的、尊重界限的。若发现自己或他人陷入过度迷恋的漩涡,不妨以“旁观者视角”审视这段关系,必要时勇敢求助——真正的爱,从懂得爱自己开始。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xljbzwzl/qitazhengzhuang/197356.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