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治疗焦虑症的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严重程度、身体状况以及医生的专业评估来决定,切勿自行用药。以下是常用的抗焦虑药物分类及适用情况:
一、常用抗焦虑药物
1.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代表药物:舍曲林(Sertraline)、帕罗西汀(Paroxetine)、艾司西酞普兰(Escitalopram)
特点:
一线选择,尤其适用于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和惊恐障碍。
副作用较小(可能引起恶心、失眠、性功能障碍),需2-4周起效。
2.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代表药物:文拉法辛(Venlafaxine)、度洛西汀(Duloxetine)
特点:
对同时伴随躯体症状(如慢性疼痛)的焦虑症更有效。
可能升高血压,需监测。
3. 苯二氮䓬类药物(短期使用)
代表药物:阿普唑仑(Alprazolam)、劳拉西泮(Lorazepam)、地西泮(Diazepam)
特点:
快速缓解急性焦虑(如惊恐发作),但易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需严格遵医嘱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4周)。
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或戒断反应。
4. 其他药物
丁螺环酮(Buspirone):适用于广泛性焦虑症,无成瘾性,但起效较慢(2-4周)。
普瑞巴林(Pregabalin):对广泛性焦虑症有效,需警惕头晕、嗜睡等副作用。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主要用于缓解焦虑的躯体症状(如心悸、手抖),但对心理症状效果有限。
二、用药原则
个体化治疗:药物选择需考虑患者年龄、共病(如抑郁)、药物耐受性等。
小剂量起始,逐步调整:减少副作用,提高依从性。
长期维持治疗:症状缓解后仍需维持用药6-12个月,预防复发。
避免突然停药:可能引发戒断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
三、注意事项
儿童/孕妇用药需谨慎:部分药物可能影响发育或胎儿,需严格评估风险与获益。
药物副作用管理:如SSRIs可能加重初期焦虑,需医生密切随访。
联合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与药物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四、非药物治疗建议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减压(MBSR)等。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运动、充足睡眠、减少咖啡因/酒精摄入。
社会支持:家人理解与陪伴可显著缓解焦虑情绪。
重要提示:焦虑症需通过精神科医生或心理科医生诊断后制定治疗方案,本文仅作科普参考,具体用药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