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没有抑郁症,但感到活得很抑郁,世界都是抑郁的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09

你描述的这种状态——没有达到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却长期感到生活压抑、情绪低垂,甚至觉得整个世界都笼罩在灰暗之中——其实是一种更隐蔽的“生存性抑郁”。它往往源于对生命意义的困惑、对存在本质的无力感,或是长期与环境错位带来的慢性消耗。这种状态需要更细腻的自我觉察和系统性的调整,以下是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识别“生存性抑郁”的3个核心特征

意义感稀释

并非对具体事物失去兴趣,而是觉得“所有事都差不多”,像隔着毛玻璃体验生活

常伴随存在主义困惑:“我到底为什么存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有什么价值?”

情感钝化

快乐像被调低音量的背景音乐,悲伤却如持续的白噪音

对他人情绪异常敏感,却难以共鸣,仿佛自己是“人类观察员”而非参与者

认知滤镜

自动过滤积极信息,对负面细节过度聚焦(如看到夕阳先想到“又一天结束了”而非美景)

用“全局性否定”解释事件:“这个世界本就是荒诞的”“努力根本没有意义”

二、打破困局的5个关键行动

1. 重构与物质世界的联结

触觉再激活:每天花10分钟专注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树皮、丝绸、冰块),记录触感细节

味觉实验:用陌生食材组合挑战味蕾(如黑巧克力配海盐,薄荷叶裹蓝莓),唤醒感官惊奇

自然浸入:躺在草地观察云朵变幻形状,感受风掠过皮肤时细微的温度差异

2. 建立“微意义”捕捉系统

三件小事记录法:睡前写下当天3个“活着真好”的瞬间(如闻到咖啡香、听到孩童笑声)

价值具象化:将抽象意义转化为可操作行为(“守护善良”→帮陌生人扶门;“对抗虚无”→种一盆从种子开始的花)

逆向感恩练习:不仅感谢美好事物,更要感谢自己承受住了今天的疲惫(“谢谢你,心脏持续跳动了十万次”)

3. 认知脱钩训练

给思维加括号:当产生“一切都没有意义”的念头时,默念“这是我的大脑在讲故事,不是事实”

荒诞转化法:用幽默解构虚无感(把“人生如戏”具象化为自编剧本:“今天我要扮演一个发现便利店饭团特别好吃的人类”)

选择性失明:每天设定1小时“屏蔽时间”,刻意忽略宏观负面新闻,只关注半径3米内的具体事物

4. 构建“生命脉冲”节奏

冷热交替刺激:早晨用温水-冷水交替洗脸,让身体体验“可控的不适”

反惯性行动:打破自动化行为模式(换一条下班路线,用非惯用手刷牙)

脉冲式社交:每周安排一次20分钟的深度对话(和咖啡师聊豆子产地,向公园老人请教植物知识)

5. 创造“第二自我”叙事

平行宇宙日记:以另一个版本的自己口吻写作(“如果当初学了艺术,今天的我会如何看待这场雨?”)

角色扮演法:用陌生人会如何看待你的生活(假装自己是外星生物学家,记录人类样本的生存策略)

给未来遗落者的信:想象百年后某人发现你留下的物品,写下你想通过它们传递的隐藏信息

三、警惕“清醒陷阱”——当过度思考成为新的牢笼

许多人在意识到生存困境后,会陷入哲学思辨的漩涡:“如果宇宙终将热寂,此刻的努力算什么?”这种思维模式会导致认知瘫痪。对此需要:

设定思辨结界:每天限定30分钟专门思考宏大命题,时间到立即切换具体事务

物理化抽象概念:把“虚无感”想象成胃部一块冷硬的石头,通过慢跑震动使其松动

践行“荒诞主义”:像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一样,在明知巨石会滚落时,依然赋予推石过程以尊严

四、允许自己“不和解”的智慧

不必强迫自己立刻热爱生活,可以尝试:

与抑郁情绪签订临时协议:“接下来3个月,我允许你每天下午4点到5点来访,其他时间请保持安静”

建立“消极圣殿”:布置一个角落专门存放悲伤(播放致郁音乐、写无法寄出的信、收集枯枝落叶)

开发抑郁的“功能性”:利用情绪低潮期完成需要冷静洞察的任务(整理财务、分析人际关系模式)

这种弥漫性的抑郁感,本质上是灵魂发出的调频信号——它提示你需要改变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不必急于驱散阴霾,而是要学会在雾中点灯,在潮湿处培育新的生命形式。就像苔藓能在岩缝中生长,你的生命力也正在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延续。给自己3个月时间实践这些方法,过程中如果出现强烈自我否定,请记住:能持续感知痛苦,恰恰证明你对生活仍有隐秘的期待。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rsdgztk/huodeleiyiyu/19746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