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校园霸凌怎么应对?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19

校园霸凌的成因与系统性应对策略

一、校园霸凌的定义与现状解析

校园霸凌(School Bullying)指在校园内外发生的、持续性的恶意攻击行为,包含肢体暴力、语言侮辱、社交排斥、网络攻击等多种形式。根据中国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中小学生欺凌防治报告》,全国范围内37.2%的中小学生曾遭受不同程度的校园霸凌,其中言语暴力占比最高(68.3%),身体暴力(22.1%)、社交孤立(15.6%)、网络霸凌(9.8%)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网络霸凌比例(如上海18.5%)显著高于中西部农村地区(3.2%),反映出技术普及带来的新型暴力形态。

二、校园霸凌的深层成因

(一)个体心理机制

施暴者心理画像

北京大学青少年心理研究所2022年研究显示,65%的校园霸凌实施者存在家庭暴力接触史,通过模仿父母行为建立扭曲的权力认知。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部分施暴者的前额叶皮层活跃度低于常人,导致共情能力缺陷,无法感知他人痛苦(参考《自然-神经科学》2021年论文)。

受害者易感特质

性格内向者受欺凌概率是外向者的3.2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数据),因缺乏同伴支持网络更易成为目标。

特殊群体风险叠加:随迁子女、性少数群体(LGBTQ+)、残障学生的受欺凌率分别达到43%、51%和38%,凸显结构性歧视问题。

(二)教育生态失衡

升学主义下的管理盲区

学校将80%的管理资源投入教学监督,仅4.3%的教师接受过反霸凌专业培训(教育部2023年抽样调查)。

“息事宁人”处理模式:某省会城市中学的霸凌事件中,72%的案例以“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草率结案,导致受害者二次伤害。

教师权威异化

部分教师滥用“挫折教育”,将言语羞辱美化为“激励手段”。湖南某重点中学调查发现,3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不当批评助长了班级霸凌文化。

(三)社会文化诱因

暴力娱乐化渗透

网络游戏、短视频中“以暴制暴”内容占比达27%(中国社科院2023年统计),形成“强者崇拜”的亚文化。某款热门手游中,“校霸”角色皮肤销售量突破200万份,折射出扭曲的价值认同。

法律执行温差

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校园欺凌,但14周岁以下施暴者的司法豁免权常被滥用。2022年广东某初中生长期霸凌案中,因施暴者未满14岁,仅被责令家长口头道歉。

三、校园霸凌的多维危害

(一)个体创伤链式反应

生理层面

长期受欺凌者的皮质醇水平持续偏高,引发睡眠障碍、免疫功能下降。浙江大学医学院跟踪研究发现,受害学生患慢性头痛的比例是普通学生的2.3倍。

心理层面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高达34%,且症状可能潜伏至成年。某心理咨询平台数据显示,31%的抑郁症患者在追溯病因时发现校园霸凌史。

发展性障碍

受害者学业成绩平均下降2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统计报告),15%被迫转学或辍学,造成终身教育断层。

(二)社会代价

经济损耗

医疗支出:每年因霸凌导致的青少年心理治疗费用超80亿元;

司法成本:公安机关处理校园暴力案件年均耗费12.3亿元(中国社会科学院2022年估算)。

文化侵蚀

形成“暴力合理化”的代际传递:某县域调查显示,曾目睹校园霸凌的学生中,41%认为“弱者活该被欺负”。

四、构建四级防御体系

(一)个体赋能计划

受害者自护工具箱

Face(直面):练习坚定眼神接触与中气发声,如“停止!你的行为已违法”;

Film(取证):指导使用智能手表隐蔽录音,或利用校园监控死角标记技术;

Find(求助):熟记教育部欺凌举报热线(010-66092315)、公安短信报警平台(12110)。

3F应对法则:

安全社交圈建设:通过兴趣社团建立至少3人以上的互助联盟,降低孤立风险。

旁观者转化机制

推广“5秒勇气训练”:当目睹霸凌时,用5秒完成“拍照取证—呼叫支援—分散注意”行动链。芬兰KiVa反霸凌项目证明,有效 bystander 干预可使霸凌终止率提升65%。

(二)家校协同干预

家庭早期预警

异常信号识别:身体伤痕(尤其关节内侧)、物品频繁丢失、抗拒上学周期超3天、睡眠模式突变(如凌晨3点异常清醒)。

沟通话术升级:避免“为什么只欺负你”的归咎式提问,改用“我看到你这周换了三次上学路线,发生什么了吗?”的观察式引导。

学校流程再造

一级(轻度):班主任48小时内启动调解,签署《行为改正承诺书》;

二级(中度):心理教师介入评估,施暴者接受不少于6课时的同理心课程;

三级(重度):校方联合公安、检察机关启动司法程序,必要时实施转学保护。

三级响应机制:

隐蔽举报系统:在厕所隔间、食堂角落设置二维码报警点,确保匿名性。

(三)社会支持网络

技术防控

推广AI语音识别系统:实时监测教室、走廊中的侮辱性词汇(如“死胖子”“娘娘腔”),自动向德育处发送警报。深圳某中学试点后,语言暴力发生率下降57%。

区块链存证平台:学生可将受欺凌证据(视频、聊天记录)上传至司法存证链,防止证据灭失。

司法补强

建议修改《治安管理处罚法》,将12-14周岁施暴者的社区服务令时长从40小时延长至120小时,并强制参加心理矫治。

建立校园暴力终身档案:对构成犯罪但未达刑责年龄者,记录纳入成年后的信用评估体系。

(四)文化生态治理

娱乐内容分级

推动网络平台实施“欺凌预警标签”:对包含校园暴力情节的影视剧,强制添加“该行为涉嫌违法”的浮动提示框。韩国KBS电视台实践表明,此举可使青少年模仿率降低33%。

榜样重构工程

制作《反霸凌者勋章》系列动画片,塑造以非暴力方式化解冲突的英雄形象。央视少儿频道试播期间,角色“调解员小盾”周边产品销量超百万件,反映文化符号的成功植入。

五、中外实践对照与启示

挪威奥维斯方案

核心:全校参与、匿名举报、定期筛查。北京海淀区引进改良版后,使霸凌复发率从21%降至6%。

本土化难点:需克服班级规模过大(中国平均45人/班 vs 挪威20人/班)导致的跟踪困难。

日本《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

强制学校设立第三方调查委员会,家长代表占比不低于40%。上海某国际学校借鉴该制度后,处理满意度从52%提升至89%。

文化适配:需平衡“集体主义”传统与个体权益保护,避免演变为“和稀泥”式调解。

六、长效治理路径

师资能力重构

将反霸凌培训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开发VR模拟处置课程。例如,教师在虚拟场景中练习如何安抚哭泣的受害者,同时控制愤怒的施暴者家长。

心理修复补偿

设立政府主导的创伤修复基金,涵盖心理咨询(至少12次/年)、艺术治疗(如沙盘游戏)、体能康复(如搏击自信心训练)等模块。

数字化治理

构建全国校园安全大数据平台,实时显示各校霸凌发生率、处理时效等指标,并与校长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结语

校园霸凌的本质是社会权力结构的微型映射,其根治不仅需要技术手段升级,更依赖于社会公平机制的完善。当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获得尊严与安全感,当教育者真正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霸凌滋生的土壤终将被系统性瓦解。这需要政策制定者的决心、执行者的智慧,以及每个公民拒绝沉默的勇气。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xljbzwzl/qingshaonianxinliwenti/19756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