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心理咨询师是怎么面对厌学的孩子的?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02

在当代教育环境中,“厌学”已成为困扰许多家庭和学校的难题。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逃避课堂、抗拒作业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因。作为心理咨询师,面对这类个案时,既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更需具备穿透表象的洞察力。本文将深度解析心理咨询师应对厌学问题的系统性策略,揭示如何通过心理干预帮助青少年重建与学习的关系。

一、解构表象:从冰山理论看厌学本质

当13岁的晓晨(化名)被父母带来咨询室时,他低头摆弄着手机,用沉默筑起防御高墙。母亲焦虑地列举着孩子逃课、撕毁试卷的行为,父亲则反复强调“家里从没给过学习压力”。这种场景在咨询室屡见不鲜,心理咨询师首先要意识到:厌学行为如同冰山一角,水面下往往涌动着未被察觉的心理暗流。

1.1 多维评估体系的建立
专业咨询师会采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进行全面评估:

生理层面:排除ADHD、焦虑症等神经发育障碍

情绪认知:通过房树人绘画投射测试发现晓晨画面中反复出现的锁链图案,暗示强烈的束缚感

家庭动力:父母表面开明,实则通过“不经意”的对比施加压力

学校生态:班级竞争氛围浓厚,教师采用羞辱式管理

1.2 识别核心心理诉求
深入访谈发现,晓晨的厌学实质是“存在感危机”——成绩中等的他在精英班级沦为透明人,转而通过游戏直播获得同龄人崇拜。这印证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观点:当无法在现实社交中获得归属感时,个体会转向替代性满足。

二、破冰之道:构建非评判性对话空间

面对防御型来访者,传统说教往往适得其反。咨询师需运用人本主义技巧,创造安全的情感容器。

2.1 隐喻技术的创造性运用
“如果把学习比作一种食物,你觉得它像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晓晨首次抬头:“像我妈每天逼我喝的苦瓜汁。”通过食物隐喻,咨询师迅速捕捉到他对学习的负面情感体验。

2.2 重构叙事的话语转化
当晓晨抱怨“所有人都只关心分数”,咨询师将话语重构为:“你希望被看见的不仅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而是完整的你。”这种存在主义取向的回应,帮助来访者感受到深度共情。

三、系统性干预:编织支持网络

3.1 认知行为疗法的场景化应用
设计“情绪温度计”工具:

绘制从家到学校的情绪波动曲线

识别数学课前心悸等生理信号

建立“5分钟积极回忆”替代灾难化思维

3.2 家庭动力的重新校准
通过家庭雕塑技术让父母亲身体验:

父亲扮演儿子接受“善意比较”时的窒息感

母亲在角色互换中体会过度期待的压迫性

共同制定“每日15分钟无评价倾听”契约

3.3 校园生态的适应性调整
与学校协商建立过渡方案:

允许晓晨在焦虑时前往心理咨询室自习

为其安排物理课代表职务重建价值感

创建学习小组弱化竞争氛围

四、预防性支持:构建心理免疫力

4.1 自我效能感的阶梯培养
采用“微目标达成法”:

从每天整理书包开始重建掌控感

通过教授同学游戏策略转化领导力

制定个性化学习进度阶梯图

4.2 社会情感能力的培育
设计情景模拟工作坊:

“挫折银行”储存成功应对经验

情绪急救包(包含呼吸指导音频、压力球等)

同伴支持联盟建设

五、伦理思考:避免干预中的价值强加

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咨询师需警惕将“回归课堂”作为唯一成功标准。曾有案例显示,强迫艺术天赋型学生适应传统教育轨道,反而诱发抑郁发作。必要时,应协助家庭探索职业教育等替代路径,这体现了咨询师对个体差异的真正尊重。

结语:唤醒内在生命力的艺术

处理厌学问题的本质,是帮助青少年找回被异化的主体性。当晓晨在第八次咨询时主动分享新构思的科幻小说,当他眼里的光芒重新点亮,这标志着干预的真正成功——不是对教育体制的妥协,而是生命能量的复苏。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正是要成为那束穿透迷雾的光,照亮每个独特灵魂的成长之路。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xljbzwzl/qingshaonianxinliwenti/197208.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