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私家侦探调查婚姻出轨、婚外情、外遇,小三调查。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亲人突然离世,该如何面对巨大的心理冲击?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7-11

凌晨三点的电话铃声永远改变了我的世界。母亲突发心梗离世的消息像一把钝刀,缓慢而残忍地剖开了我习以为常的生活。在随后的日子里,我时常在深夜惊醒,恍惚中拿起手机想给她发条消息,又在指尖触到屏幕的瞬间被现实击中——那个总是秒回我信息的人,永远不会再回应了。这种撕裂般的痛楚让我明白,至亲的猝然离去不是一场可以快速痊愈的感冒,而是一次需要重新学习呼吸的灵魂手术。当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突然崩塌,我们被迫在记忆的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个过程没有标准答案,却有着某些必须经历的阶段与必须直面的真相。

第一次见到死亡如此近距离地夺走我所爱之人时,最强烈的感受是不真实感。葬礼上机械地回应着 condolences,看着鲜花围绕中那张熟悉又陌生的脸,我固执地认为这一定是场荒谬的误会。心理学将这种反应称为"哀悼的第一个阶段",是心灵在创伤面前的自我保护机制。大脑拒绝接受信息超载的现实,就像电脑遇到致命错误时自动进入安全模式。这种麻木持续了整整两周,直到某个清晨我习惯性拨通母亲电话准备询问她周末安排时,听到"您拨打的号码已停机"的机械女声,才让积压的情绪决堤而出。

愤怒是接踵而至的访客。我愤怒于救护车来得太慢,愤怒于医生不够尽力,甚至愤怒于母亲平时忽视体检的"不负责任"。更荒谬的是,某个深夜我对着她的照片歇斯底里:"你怎么能这样丢下我?"这种看似不理性的指责,实则是心灵试图为无法理解的灾难寻找责任人的本能反应。现代哀伤研究指出,愤怒往往指向三个方向:自我("如果我坚持让她去医院检查...")、逝者("为什么不多注意身体")和抽象存在("老天太不公平")。这种情绪风暴虽然痛苦,却是愈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炎症反应。

当愤怒的潮水退去,我开始与死神讨价还价——这个阶段常被忽视却普遍存在。翻阅母亲遗物时发现她记满注意事项的台历,我突然陷入疯狂的假设:"如果那天我提醒她别熬夜""如果坚持让她换家医院""如果..."这些"如果"像魔咒般盘旋不去,背后隐藏着人类对掌控感的病态渴望。我们天真地相信,只要找出那个关键的错误选择,就能逆转不可逆的失去。这种思维陷阱消耗了我大量精力,直到心理医生点破:"这不是在怀念母亲,而是在折磨自己。"讨价还价实质上是延迟面对终极无助感的心理防御,当我们耗尽所有"如果"的可能性,才不得不承认某些事情就是无法挽回。

抑郁期像一场没有尽头的雨季。不再愤怒,不再假设,只剩下沉重的虚无。连续三周不想出门,冰箱里母亲腌制的泡菜开始变质,我却觉得扔掉它们像是一种背叛。这个阶段最危险的不是悲伤本身,而是社会对"尽快振作"的期待造成的二次伤害。同事委婉建议休假结束就该"move on",朋友分享"时间治愈一切"的鸡汤,这些善意却残忍的催促让人在痛苦之上又叠加了自责。现代社会的效率崇拜让我们失去了与悲伤共处的耐心,殊不知抑郁期是心灵重组的关键阶段。就像骨折后需要固定静养,心理创伤同样需要这段表面停滞的修复期。我开始明白,允许自己暂时"功能不全",才是对生命最诚实的尊重。

接受不等于遗忘,这是我用八个月时间才理解的真理。接受不是欢天喜地地继续生活,而是学会携带缺失前行。第一次完整度过没有母亲的生日,第一次在商场看到适合她的衣服却无人可买,这些时刻依然刺痛,但不再让我窒息。神经科学研究显示,重大丧失后的大脑会经历物理性改变,悲伤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神经通路的重构过程。我们不是在"克服"丧亲之痛,而是在学习与新的神经地图共存。某个黄昏整理旧照片时,我突然能微笑着回忆她大笑时的鱼尾纹,而不是只感到撕心裂肺的缺失——这一刻我懂得了心理学家所说的"哀伤整合"。

在这场与哀伤共舞的漫长旅程中,某些认知工具给了我实质性帮助。记录"情绪日记"让我发现痛苦并非持续不断,而是有间歇的喘息时刻;设立"哀悼专属时间"既满足了宣泄需要,又防止悲伤全面侵占生活;创建"记忆项目"(整理母亲食谱、数字化家庭录像)将抽象思念转化为具体行动。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有效缓解了"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失控感。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区分"正常的哀伤反应"与需要专业干预的"复杂性哀伤"——当持续出现幻觉、完全丧失生活功能或产生自杀念头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

社会支持系统在哀伤修复中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需要智慧地构建。我永远感激那位每周三准时出现,默默陪我散步的老友;感激姨妈从不劝我"别哭了",而是说"哭出来吧";甚至感激楼下超市老板娘在我憔悴购物时自然的问候:"最近很辛苦吧?"这些不试图"解决"我痛苦的陪伴,反而创造了最治愈的安全空间。同时,我也学会了婉拒某些"帮助":"谢谢关心,但我现在需要独处"不再是难以启齿的话。哀伤中的社交就像受伤皮肤的透气包扎——既需要保护又要避免窒息。

在文化层面,我们对死亡的态度深刻影响着个体的哀伤体验。传统丧葬仪式虽显繁琐,却提供了结构化的情感宣泄渠道;现代人推崇的"体面坚强"反而可能延长痛苦。我参加过一次死亡咖啡馆活动,发现当死亡从禁忌变成可以公开讨论的话题时,它带来的孤立感就减轻了大半。建立"哀伤友好型社会"不仅需要专业的哀伤辅导师,更需要每个人对他人痛苦的包容能力。当超市收银员理解顾客因扫墓用品而情绪波动,当雇主允许员工在亲人忌日灵活工作,这些微小的体谅都在重构我们集体面对死亡的方式。

在母亲离世后的第二个清明节,我带着她最爱的白玫瑰去墓园,发现去年栽种的常春藤已经爬满了石碑。这种生命的顽强生长让我泪流满面却又莫名安慰。哀伤研究权威学者罗伯特·内米耶尔提出的"意义重构"理论在此刻具象化——最深刻的治愈不是忘记,而是在丧失中重新发现联结的方式。我开始在厨房尝试母亲的拿手菜,失败多次后终于做出相似的味道,那一刻的喜悦与悲伤同样真实。这种复杂的情绪混合体,或许就是生者与逝者之间新型关系的开始。

物理学家说能量守恒,宗教家谈灵魂不灭,而作为一个失去母亲的普通人,我在日常生活的裂隙中寻找着延续联结的证据。手机里舍不得删除的语音备忘录,她常坐摇椅上留下的凹痕,甚至我皱眉时隐约显现的与她相似的纹路——这些都在诉说一个真相:爱的纽带不会因死亡而断裂,只是改变了存在形式。哀伤最终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告别,而是如何以新的方式继续相爱。

在这场持续的心灵地震中,地表裂痕或许永远无法完全弥合,但裂缝中也可能长出意想不到的花朵。我开始理解诗人里尔克所言:"生命中的每一次丧失都是某种改变的开始。"母亲去世后,我对时间有了截然不同的感知——那些曾认为重要的职场竞争显得苍白,而真正的情感联结变得无比珍贵。这种价值观的重置,或许是逝者留给生者最深刻的礼物。当哀伤不再是被驱逐的敌人,而成为内在风景的一部分时,我们就完成了从"失去"到"传承"的质变。

每个深夜与记忆对话的过程让我领悟:至亲的离世不是爱的终点站,而是感情进入新维度的转折点。现在当我看见飞过窗台的知更鸟(母亲生前最爱的鸟),或闻到空气中飘来的桂花香(她总说这是秋天的味道),不再只有撕心裂肺的思念,还会轻声说:"看,你喜欢的都在呢。"这种平静的对话感,比任何轰轰烈烈的"放下"都更接近生命的真相——我们终将学会与缺席共舞,在永恒的缺失中寻找持续相爱的可能性。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rsdgztk/shiquqinren/199016.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