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私家侦探调查婚姻出轨、婚外情、外遇,小三调查。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至亲离世后,这5种自我关怀方式能帮你熬过最黑暗的日子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7-14

死亡像一场没有预兆的飓风,将我们精心构筑的生活连根拔起。当至亲离世的消息传来,世界仿佛在瞬间失去了色彩和声音,只剩下胸腔里那颗仍在机械跳动的心脏提醒着:你还活着。这种痛苦如此原始而深刻,以至于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哀伤不是一种需要"克服"的情绪状态,而是一场必须亲自跋涉的荒野——没有地图,没有指南针,只有脚下崎岖不平的土地和头顶变幻莫测的天空。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旅程中,自我关怀不是奢侈品,而是生存必需品。它不是自私的逃避,而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以下五种自我关怀方式,或许能为你在这片荒野中点亮几盏微弱的灯,让你知道:黑暗虽然漫长,但你并不孤单。

一、允许自己成为"不完美"的哀悼者

社会对哀伤有一套隐秘的剧本:震惊、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仿佛所有人都应该按部就班地走过这些阶段,然后在某个预定的时间点"恢复如常"。这种线性叙事给悲痛中的人们套上了双重枷锁:不仅要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还要为自己的哀伤"不够标准"而感到愧疚。

哀伤没有标准答案。有人会在葬礼上笑出声来,因为想起了逝者生前的某个滑稽瞬间;有人在头几个月表现得异常冷静,却在超市看到某个品牌的饼干时崩溃大哭;有人整日以泪洗面,有人则陷入可怕的麻木。这些反应没有对错之分,都是心灵在巨大冲击下的自我保护机制。

玛丽的故事很有代表性。她65岁的母亲因癌症去世后,她发现自己无法像姐姐那样每天哭泣。"我看起来太冷漠了",她在支持小组里羞愧地承认。直到心理咨询师告诉她:"有些人天生就更倾向于用行动而非眼泪来表达哀伤。你负责整理母亲的遗物,操办后事,这些都是爱的语言。"这个认知让玛丽如释重负——她不是冷血,只是用不同的方式 grieving。

给自己发放"情绪许可证"。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每天记录此刻被允许的感受:"今天我允许自己愤怒"、"今天我允许自己什么也不想做"、"今天我允许自己暂时忘记痛苦"。这种简单的仪式能有效减轻"我应该如何"的道德压力。

警惕"毒性正能量"。当有人对你说"至少他不再受苦了"或"你要坚强起来"时,这些看似安慰的话语实际上否定了你感受的正当性。不妨温和地回应:"我知道你是好意,但我现在需要的是有人能陪我坐在这团乱麻里。"

哀伤会改变形状但不会消失。心理学教授托尼·沃尔特提出"持续联结"理论——健康的哀悼不是切断与逝者的联系,而是重新建立一种新型关系。你可以给逝者写信,保留他们的物品,或者继续与他们"对话"。这不是病态,而是爱的延续。

二、重建生理节律:从身体找回安全感

在重大丧失后,身体往往最先拉响警报:失眠、食欲紊乱、莫名的疼痛、免疫力下降……这些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神经系统在持续紧张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当心理世界天崩地裂时,重新建立生理节律能创造一种可预测的安全感。

睡眠是首要修复工程。丧亲之痛常带来两种极端:要么整夜睁眼到天明,要么沉睡12小时仍疲惫不堪。尝试建立"睡眠仪式":睡前半小时泡一杯甘菊茶,做简单的拉伸,听固定的白噪音。如果半夜惊醒,不要强迫自己继续睡,可以起来读一本枯燥的书(税务法规或电器说明书往往很有效)。

饮食是无声的自我对话。悲伤时,有人暴饮暴食,有人滴水难进。不必苛求"健康饮食",但要遵守两条底线:每天至少吃一顿温热食物;补充足够水分(可以设置手机提醒)。简单如煮一碗面条,蒸一个鸡蛋,都是对身体的温柔承诺。

运动是天然的镇定剂。不需要去健身房挥汗如雨,散步就是最好的哀伤运动。澳大利亚一项研究发现,丧偶老人每周散步三次,六个月后抑郁症状显著减轻。如果连门都不想出,可以在房间里跟着视频做"懒人瑜伽"——很多动作甚至能在床上完成。

触觉疗愈的力量。按摩、拥抱宠物、握热水袋、触摸不同材质的织物……这些触觉刺激能促进催产素分泌,缓解焦虑。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分享:"我抱着她的毛衣睡觉,那种触感比任何安眠药都管用。"

建立"微小确定性"清单。列出三件每天固定要做的小事,比如"早晨喝同一款咖啡""下午三点整理书桌""睡前涂护手霜"。这些微小的重复动作,能在混沌中锚定你的存在。

三、创造哀悼仪式:将无形之痛具象化

现代社会的悲哀之一,是我们失去了哀悼的集体语言。相比前人完整的丧葬守丧传统,当代人常被期待在一周内处理完遗体、清理遗物、返回工作岗位。这种"速食式哀悼"迫使我们把漫长的心理过程压缩到社会认可的时间框架里,导致大量未被处理的情绪积压在心灵深处。

个性化仪式具有惊人疗效。研究显示,自创的纪念仪式能显著降低延长哀伤障碍的风险。这些仪式不需要宏大复杂,关键是能象征性地表达你的情感。例如:

每月初一在特定地点放飞一个气球

用逝者的旧衣服缝制拼布抱枕

学习制作逝者最拿手的菜肴

在特殊日子播放他们最爱的音乐跳舞

文字是凝固的哀思。写作是公认有效的哀伤调节工具,但不必强求写成感人散文。可以尝试:

"未寄出的信":写下你想对逝者说的话,存放在特定盒子中

"记忆碎片":随时记录突然涌现的回忆,哪怕只有"妈妈切苹果时总把第一片给我"这样简单的句子

"反向日记":以逝者口吻给自己写安慰的话("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了")

自然元素的治愈力。种植纪念植物是跨越文化的普遍仪式。一位失去丈夫的女士在花园里种下一棵苹果树:"看着他喜欢的品种开花结果,就像他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在延续。"如果没有园艺条件,可以定期更换窗台上的鲜花,或收集不同季节的落叶制成标本。

数字时代的悼念。年轻人创造了许多新型悼念方式:

制作逝者专属的表情包

在游戏中搭建虚拟纪念馆

将他们的语音设为智能助手回复

创建纪念播客分享他们的故事

集体仪式的必要性。即使是最个人化的哀伤,也需要被见证。可以考虑:

组织"故事之夜"邀请亲友分享关于逝者的趣事

发起慈善行动(如以逝者名义捐赠图书)

在社交媒体创建纪念页面

四、重构自我叙事:在废墟上寻找新意义

哀伤本质上是一场身份危机。失去至亲不只是失去一个人,更是失去与他相关的所有未来可能——不会再有的对话,无法实现的计划,永远改变的家庭结构。这种断裂感如此彻底,以至于幸存者常形容"一部分的我也死了"。

允许身份重新组装。丧偶者不再是谁的配偶,失子父母失去了"父母"这个核心身份。心理咨询师建议进行"身份拼贴"练习:在白纸上画出不同大小的板块,分别写下你曾经、现在和将来可能的身份("钢琴爱好者""悲伤的人""未来的志愿者"),通过调整板块大小和位置,直观感受身份的重构过程。

发现"后创伤成长"。心理学家理查德·泰德斯奇的研究表明,约50-60%的丧亲者最终能从中获得某种积极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包括:

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认知

人际关系的优先级重组

个人内在力量的觉醒

精神层面的拓展

开展意义重建对话。可以问自己:

逝者教会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如果这场失去是一部小说,作者想通过它表达什么?

五年后的我会如何看待现在的痛苦?

建立"过渡物"。选择一件能象征身份转变的物品,比如:

将婚戒改制成项链

继承逝者的某件工具并学习使用

用遗物创作艺术品

重写生命故事。尝试用第三人称写下自己的哀伤经历,然后逐步修改叙述角度,直到找到一个既能承认痛苦又不被其吞噬的平衡点。一位丧子父亲这样写道:"他不是'那个失去孩子的可怜人',而是'将无限父爱转化为帮助其他孩子的人'。"

五、建立支持生态系统:寻找你的"哀伤同伴"

哀伤本质上是孤独的旅程,但这不意味着你必须独自跋涉。问题不在于缺乏愿意帮助的人,而在于如何有效引导这种支持。大多数人在面对哀痛者时都手足无措——他们要么过度介入,要么刻意回避,这两种反应都会加深孤立感。

绘制支持网络地图。用同心圆图表标注不同层级的支持源:

内圈:能陪你哭、听你反复讲述的人(可能是专业咨询师)

中圈:提供实际帮助的人(做饭、跑腿)

外圈:保持适度关心的熟人

有效引导他人帮助。具体明确的请求最可能得到响应,例如:

"每周三晚上能来陪我散步半小时吗?"

"能帮我收集关于爸爸的老照片吗?"

"我需要有人帮忙接孩子放学"

选择性参与社交。不必完全与社会隔绝,但可以建立"社交逃生计划":

自驾赴约以便随时离开

事先约定停留时间

准备简短解释("我今天状态不好先走了")

寻找"懂的人"。专业哀伤支持小组的价值在于:

无需解释基本感受

获得阶段参照("原来这种恍惚感是正常的")

见证各种哀伤形态

动物伙伴的独特安慰。宠物提供的无言的陪伴能填补言语无法触及的空洞。研究证实,与动物互动能降低皮质醇水平。如果没有养宠物,可以去动物收容所做志愿者。

设立"哀伤边界"。可以准备一些标准回应:

对好奇者:"谢谢关心,我现在不太想谈细节"

对建议者:"我需要的是倾听而非解决方案"

对比较者:"每种失去都是独特的"

哀伤不是待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承载的经历。这些自我关怀方式不是要消除痛苦——任何值得被如此深切哀悼的爱,其消逝带来的痛苦也不可能被简单消除——而是在你与痛苦之间创造一点点缓冲地带,让你得以喘息,让你在风暴中依稀看见自己的轮廓仍未消散。

当潮水般的回忆将你淹没时,当未来的幻象刺痛双眼时,请记住:此刻你为生存所做的每一个微小努力,都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你们的故事并未终结,只是转换了讲述的方式。在无数个清晨与黄昏的交替中,在那些看似平常的呼吸瞬间,爱的回响从未停止。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rsdgztk/shiquqinren/199104.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