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私家侦探调查婚姻出轨、婚外情、外遇,小三调查。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亲人离世后如何面对空荡荡的家?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7-11

清晨的阳光依然穿过窗帘的缝隙,在地板上投下熟悉的光斑;厨房的水龙头依旧会在拧到某个角度时发出那声特定的轻响;沙发凹陷的弧度分明还保留着那个最常坐在上面的身形。只是,那个赋予这些日常以温度与意义的人,已经不在了。亲人离世后,我们回到的"家"突然变成了一个陌生而空旷的容器,四壁间回荡的不再是往日的欢声笑语,而是令人窒息的寂静。那些曾经最熟悉的空间——共进晚餐的餐桌、一起看电视的客厅、互道晚安的卧室——突然间变得巨大而空洞,每一个角落都在提醒我们失去的存在。这种空间上的缺失感往往比情感上的悲伤更为具体而残酷,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那个无法填补的空白。

家,从来不只是砖瓦木石的物理组合。法国哲学家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指出,家屋是我们最初的世界,是"抵御宇宙狂风暴雨的壳",是记忆与情感的贮存器。当亲人离世,这个"壳"突然出现了无法修补的裂缝,我们被迫重新审视与这个空间的关系。那些曾经充满意义的物件——母亲最爱的茶壶、父亲常坐的摇椅、孩子涂鸦的冰箱贴——突然间变成了刺痛心灵的遗物。美国作家琼·狄迪恩在《奇想之年》中描述丈夫猝死后,她如何在家中看到"他不在的所有地方":"不在他的椅子上,不在桌边,不在花园里,不在他放钥匙的碗旁边。"这种空间中的缺席比任何语言都更强烈地宣告着失去的事实。

面对这种空间创伤,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逃离——离开那个充满回忆的环境,似乎距离能够减轻痛苦。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过早做出搬家的决定可能导致后续的遗憾与二次创伤。家的物质结构承载着我们的"自传体记忆",即那些构成我们身份认同的关键生活事件。突然切断与这种空间记忆的联系,可能造成自我认知的断裂感。英国丧亲研究专家托尼·沃尔特提出,哀悼本质上是一个"重构逝者故事"的过程,而家庭空间恰恰是这个重构工作的重要媒介。那些共同生活过的房间、使用过的物品,都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有形纽带。

那么,我们该如何重新与这个变得陌生的家相处?第一步或许是允许自己体验这种空间缺失感,而不是急于填补或逃避。社会学家把家庭空间称为"第三皮肤"(继身体和衣服之后),当亲人离世,这层皮肤仿佛被撕裂,需要时间慢慢愈合。可以尝试在家中设立一个小的纪念角落——不必是传统的祭坛,可以只是一张照片、一件小饰品或一本逝者喜爱的书,作为情感连接的物理锚点。美国诗人唐纳德·霍尔在妻子、诗人简·肯庸去世后,保留了她的书桌原封不动:"那是她创造力的圣所,我不能打扰它。"这种有意识的保留不是沉溺于过去,而是承认失去的同时,保持一种有尊严的连接。

重新配置生活空间也是重构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这不是抹去逝者的痕迹,而是寻找一种新的空间平衡。可以逐步调整家具布局,改变某些房间的功能,或者在共同喜爱的角落种植纪念性的植物。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在设计"光之教堂"时,刻意在厚实的混凝土墙上开出一道十字形缝隙,让光以特定的方式渗入黑暗。类似地,哀悼过程中的空间重构不是要消除黑暗,而是学习让光以新的角度照进来。一位失去丈夫的女士告诉我,她把夫妻共同使用多年的书房改成了绘画室:"不是要忘记他,而是要学会一种没有他也能继续创造美的方式。"

日常仪式在重新栖居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人类学家发现,仪式是跨越文化普遍存在的哀悼工具,因为它们将无形的情感具象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可以建立简单的空间仪式:每天早晨在特定的窗前喝一杯咖啡,每周更换纪念角落的花朵,或者在逝者生日时准备他们喜爱的菜肴。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创造"集体欢腾",即使独自进行的仪式也能产生连接感。这些微小而重复的动作,逐渐在新的生活模式中重建安全感与连续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家的意义会发生微妙的转变。它不再是与逝者共同生活的那个家,但也不完全是一个全新的空间,而是两者之间的一种复杂存在——既承认失去,也容纳新生。美国作家CS路易斯在《卿卿如晤》中描述丧妻后的体验:"她不在的任何地方都是空白,她在的任何地方都是空白。"这种悖论式的感受最终会演变为一种更加整合的空间体验:家既是我们怀念逝者的地方,也是我们继续自己生活的地方。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告诉我:"我不再期待开门时听到她的声音,但我开始听到她在我布置她喜欢的花园时轻轻的笑声。"

在更宏观的层面上,重新栖居的过程也是重新定义"家"的概念本身。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居住的本质在于"让事物按其本性存在"。当亲人离世,我们被迫重新学习这种"让存在"的艺术——让记忆存在,让悲伤存在,让变化存在。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道:"城市的记忆存在于它的砖石中,尽管居民可能更替。"家庭空间也是如此,它层层累积的记忆不会因为某个成员的离开而完全消失,而是转化为更加沉淀的存在形式。

最终,空荡的家会重新获得某种充实感——不是替代失去的那个人,而是通过接纳失去本身而达到的一种新的完整性。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说:"空间不是物体得以排列的环境,而是物体位置的体现。"当我们在亲人离世后重新与家相处,我们实际上是在重新协商自己与世界的位置关系。那些空椅子、静默的房间、不再有人使用的物品,逐渐从痛苦的提醒转变为见证——见证爱过、生活过、失去过并继续前行的勇气。

犹太教有个传统,哀悼期间要遮盖家中的镜子。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人们在悲伤时过度关注自我形象,另一方面也暗示着死亡带来的认知断裂——我们突然看不到完整的自己了。但当哀悼期结束,镜子被重新揭开时,映照出的既是原来的那个人,又已经不再是那个人。家也是如此,当我们最终能够重新全面审视这个空间时,它既是我们与逝者共同生活过的那个家,又已经成为一个不同的所在——一个我们学会带着缺失继续栖居的地方。

在这个重新栖居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家最深刻的本质不在于它的物理完整性,而在于它容纳变化的能力。就像古老的日本"金缮"工艺,用金粉修补破碎的陶器,不是隐藏裂缝,而是将其转化为新的美。空荡的家最终教会我们的或许正是这种艺术——如何在断裂处找到连接,如何在缺失中发现存在的新形式,如何在记忆与希望之间架起无形的桥梁。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rsdgztk/shiquqinren/199027.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