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孩子生活在父母长期争吵的家庭会有什么心理问题?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20

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门诊,12岁的林晓宇(化名)蜷缩在诊疗室的角落,手中的玩偶被反复撕扯得棉絮外露。这个连续三年保持年级第一的优等生,在父母第37次当着她的面摔碎餐具后,开始出现严重的拔毛癖。这个触目惊心的案例,揭示了长期暴露在父母冲突中的儿童心理创伤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深刻。当家庭这个本应提供安全感的港湾变成持续的情感战场,孩子们的心理发展轨迹正在发生不可逆的扭曲。

一、情感认知系统的永久性损伤

在神经科学视野下,儿童大脑前额叶皮层要到25岁左右才完全成熟。长期处于父母争吵环境中的孩子,杏仁核会持续处于超敏状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纵向研究发现,这类儿童在面对中性表情时,杏仁核激活程度比正常儿童高出43%,这种神经系统的异常发育将导致终生的情绪识别障碍。

情感表达能力的畸形发展呈现两种极端:部分儿童会像7岁的王浩那样,在父母争吵时机械地背诵乘法口诀,用过度理性化来隔离情感;另一些则会像13岁的李萌,在教室突然歇斯底里地尖叫,将压抑的情绪暴力释放。这两种模式都反映出他们失去了健康表达情感的中间地带。

更隐蔽的是情绪调节机制的失效。当9岁的张婷在日记里写下"我要变成石头就不会痛了",展现的不仅是早熟的绝望,更是大脑边缘系统长期超负荷运转后的功能性损伤。这种损伤直接削弱了压力激素皮质醇的调节能力,为成年后的情绪障碍埋下伏笔。

二、关系认知范式的根本性扭曲

依恋理论的奠基人鲍尔比曾指出,儿童在生命早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将影响终生。持续目睹父母冲突的孩子,其依恋模式会出现"解离型"变异。15岁的陈浩宇在心理咨询中坦言:"每次恋爱超过三个月,我就会故意激怒对方,因为安静的关系让我害怕。"这种既渴望亲密又破坏亲密的行为模式,正是解离型依恋的典型表现。

社交认知的畸变往往在集体活动中显露端倪。幼儿园教师发现,5岁的吴天天在游戏时总是突然僵住,耳朵朝向并不存在的声源——这是长期警惕父母争吵声形成的条件反射。这种过度警觉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么过度讨好,要么攻击性爆表,永远学不会适度的社交距离。

更值得警惕的是创伤的代际传递。28岁的来访者周女士在治疗中突然顿悟:"原来我不断测试丈夫的底线,是在重演母亲当年逼迫父亲发怒的场景。"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复刻,使得扭曲的关系模式像遗传密码般在代际间延续。

三、自我认知架构的塌方式崩溃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追踪研究显示,长期暴露于家庭冲突的儿童,其自我价值感量表得分比同龄人低2.7个标准差。9岁的杨阳在绘画治疗中反复涂抹黑色太阳,问及原因时低声说:"我呼吸都是错的。"这种弥漫性的自我否定,往往在青春期演变为严重的自伤行为。

归因系统的错乱更具破坏性。当7岁的林小林在作文中写道"如果我能考100分,爸爸妈妈就不会吵架了",展现的是将父母冲突内化为自我责任的扭曲认知。这种思维模式会导致成年后在职场和亲密关系中形成病态的责任承担倾向。

心理边界的溶解现象尤为危险。14岁的赵敏在日记本上写道:"每次他们吵架,我都感觉有刀子在割我的内脏。"这种病理性共情发展到极致,就会出现人格解离症状,某个来访者曾描述:"他们尖叫时,我能看见自己的灵魂从头顶飘出去。"

站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维度观察,父母争吵带来的不是单一的心理问题,而是整个认知系统的结构性损伤。这些创伤不会随着时间自然愈合,反而会像程序漏洞般不断产生新的错误。但令人欣慰的是,脑科学研究证实,在25岁前通过系统的心理干预,神经可塑性仍能修复部分损伤。这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干预网络,用科学的方法帮助这些孩子重建心理结构。每个孩子都值得在安宁中成长,当我们意识到争吵的代价是孩子整个精神世界的崩塌时,或许成年人应该学会更文明的冲突方式——毕竟,我们正在用今天的争吵雕刻着明天的社会人格。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rsdgztk/lihun_fuqibuhe/19757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