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平安夜里,有人约会,有人血拼,有人狂欢……但在这浪漫的节日背后,有一群人,隐蔽在角落中、人群里、车流内,却身配高尖端的偷拍设备冷眼紧盯跟踪目标。小心喔,说不定你已经被盯上了。
记者从一些调查公司了解到,圣诞节私家侦探们忙得不亦乐乎,大部分都有调查出轨的业务。
在中国,私人侦探的发展充满曲折。1992年,上海成立了第一家私人侦探机构,第二年公安部明确规定,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办各种形式的私人侦探所,这个机构从此被取消。
1993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关于商标注册的《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中,有“侦探公司”这一项。2002年10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新颁布的“商品和服务注册区分表”,第一次将“侦探公司”、“私人保镖”列入其中,允许注册“侦探公司”商标。
一般来说,调查公司主要业务有婚姻调查、商务调查、寻人找址等,每笔业务的资费都在万元以上,商业调查的收费更高。
业内人士介绍,调查公司收费高,主要是因为调查取证的一个周期基本上就需要一个星期左右,还要提前制定调查计划,同时,调查公司需从电信、移动、联通、银行等单位内部的“内线”中购买信息为调查服务。
妻子调查只为查“小三”底细
委托人身份:张晴 全职家庭主妇 40岁
目标人身份:胡建 某企业经理 46岁
张晴与胡建结婚21年,据张晴称,胡建对她十分体贴,夫妻感情十分恩爱,但张晴知道丈夫外面零星有些“情况”,她不愿离婚,只想知道“小三”的身份,于是委托武汉德恒调查公司进行调查。
24日当天,胡建下班较早,下午4:00就回了趟家,在家跟张晴打电话称晚上要跟朋友去青山打牌,晚上9点就回家。随后他开车出门,到一家面包房买了糕点,放置物品时侦探们看到车子后座放了一个带包装的名牌挎包,推测该挎包为礼物。
下午4:45,车子开到徐东,胡建下车。1小时后,他与一名提了很多购物袋的年轻女子一起上车,随后,两人直奔武昌某星级酒店的自助餐厅。6:30,晚餐开始。在餐厅内,侦探们断断续续拍摄到共50分钟左右的视频,里面有两人搂抱、相互擦嘴,以及胡建帮女子整理头发的镜头。
8:20,两人从餐厅出来取车,在车库内停留了半个小时,似乎有些争执,之后,车子启动,过二桥到达汉口,二人直奔某酒店,胡建到大厅开房,女子随后乘另一电梯径直上楼。侦探们拍摄了二人进房时与出房时的照片,取证成功。
最终,侦探们调查出该女子为一名KTV伴唱女,张晴认为此女不会对婚姻产生威胁,没有对丈夫采取过激行动。
侦探们为了得到信息、取证成功,往往会采取偷拍、偷录、跟踪等方式,还会为各大单位的“内线”支付费用,以获得第一手材料,同时,为了调查需要,还会冒充国家公务人员,伪造冒用他人证件、私闯民宅、违反《道路交通法》开车。
律师表示,调查公司取证有“打擦边球”之嫌,虽然国家工商总局在2002年新增允许注册类别包括提供私人保镖、侦探公司和寻人调查等“安全服务”,但在实际上并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管,甚至很大部分调查公司根本就未经工商管理机关登记注册。
钱谦良称,在公共场所采用偷拍、偷录、跟踪等方式取证的行为不好界定,其在取证的形式上一般是不违法的,但在他人私密空间中擅自取证,就有侵犯别人隐私之嫌。而采用冒充国家公务人员,伪造证件等非法手段调查取证,其本身已经涉嫌犯罪,其取得的证据在诉讼程序中也将被依法排除,而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另外,在各行各业给调查公司提供信息的“隐形员工”,毫无疑问已经泄露他人的个人信息,若造成严重后果,也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随着科技的发展,偷拍和跟踪设备越来越先进和隐蔽,针孔摄像头、GPS定位器、远程监听设备等被广泛应用于私人调查行业。这些设备可以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获取大量信息,进一步加剧了取证过程中的法律与道德风险。尽管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委托人获取想要的真相,但其操作过程往往游走在法律边缘,甚至明显违法。
调查行业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信任机制的缺失。当人们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获取信息或证据时,便会转向这类灰色渠道。尤其在婚姻关系中,一方出现出轨行为,另一方在情感受伤的同时,更渴望掌握实情,甚至希望藉此在财产分割或子女抚养权问题上占据主动。这种需求推动了调查市场的持续存在,甚至在某些时期呈现扩张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公司在开展业务时不仅面临法律风险,还可能对调查对象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干扰。一些极端案例中,被调查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监视之下,其个人生活、社交关系甚至工作都受到严重影响。这种行为一旦越界,便可能构成对他人人身权利的直接侵害。
从社会伦理角度看,私人调查行业的存在也引发广泛争议。支持者认为,调查公司可以帮助个体在弱势情况下获取关键证据,维护自身权益;反对者则指出,该行业缺乏有效监管,操作手段往往违法悖德,容易衍生更多社会问题。尤其在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调查行业的很多常规做法已与现行法律产生直接冲突。
未来,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和执行力的加强,私人调查行业的生存空间或将受到进一步压缩。如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满足公众对特定信息的需求,同时保障公民个人信息不受非法侵犯,将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此外,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和纠纷解决机制,或许能从根源上减少人们对私人调查业务的依赖。
现阶段,公众在委托此类调查前,应当充分意识到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和道德争议,谨慎权衡后再作决定。同时,建议尽量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卷入更复杂的法律问题中。如果确实需要借助专业机构获取证据,也应选择正规注册、操作相对规范的企业,并在委托合同中明确约定取证手段的合法性,以降低潜在风险。
(当事人姓名均为化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