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精神贬值的时代,一切都那么虚无,该怎么面对这一困境?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17

在“精神贬值”的时代,面对普遍的虚无感,我们似乎被抛入了一个意义模糊的荒原。这种困境并非偶然,而是现代性矛盾的自然结果——当传统信仰崩塌、物质消费狂欢无法填补精神空洞时,虚无感便如潮水般涌来。但哲学史上早有无数智者在相似困境中开辟过道路,他们的思考或许能为我们点燃一盏灯。

一、理解虚无:荒诞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承认虚无的必然性
尼采说“上帝已死”,揭示了传统价值体系崩塌后的真相:意义不再是天上掉下的礼物,而是需要自我创造的工程。虚无感本身是对旧幻觉的清醒,恰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明知推石上山是无意义的重复,却仍能在反抗中赋予自己尊严。
行动建议:停止对“天然正确”意义的追寻,接受世界本无预设答案,将虚无视为自由的前提。

警惕“伪意义”的陷阱
消费主义用“购买幸福”的承诺掩盖空虚,社交媒体用点赞数制造虚假价值,这些都可能成为逃避虚无的麻醉剂。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指出:过度自我剥削的“积极社会”反而加剧了精神贫困。
行动建议:减少对即时快感的依赖,练习在静默中与真实自我对话。

二、对抗虚无:在行动中雕刻意义

存在主义的答案:自由即责任
萨特说“人注定自由”,但自由的重负在于必须为自己的一切选择负责。虚无不是行动的阻碍,而是行动的舞台——就像波伏瓦在《模糊性的道德》中强调的,人必须通过具体行动定义自身,哪怕世界本身没有意义。
实践范例:

从微小承诺开始:养一盆植物、每天写作300字、帮助一个具体的人。

用“存在先于本质”的态度工作:不是“为赚钱而工作”,而是“通过工作成为什么样的人”。

斯多葛主义的韧性:区分可控与不可控
爱比克泰德说:“痛苦不是来自事情本身,而是来自你对它的判断。”当外部世界充满不确定性时,专注于内在德性(勇气、节制、智慧)的锤炼,能为心灵提供锚点。
实践工具:

每天早晨预想最坏情况(premeditatio malorum),心理上演练如何应对。

睡前反思:今日哪些事取决于我?哪些情绪浪费在不可控之事上?

三、超越虚无:重建精神的“神圣维度”

在有限中触碰无限
道家所说的“道”,禅宗的“空”,王阳明的“心即理”,都指向一种超越个体局限性的存在。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通过放下“小我”的执念,在更宏大的联结中消解虚无。
实践方法:

走进自然:观察一棵树的生长周期,感受自身作为生命网络一部分的实感。

艺术体验:聆听一首触及灵魂的音乐,或沉浸于一幅超越语言的画作。

以“他者”突破自我的牢笼
列维纳斯认为,面对他者的脸,会唤醒我们无法推卸的责任,这种伦理关系本身构成意义。在普遍疏离的时代,主动建立深刻联结是对抗虚无的良药。
具体行动:

开展“弱联系”实践:每周与一位泛泛之交深入对话,探索他人眼中的世界。

参与互助社群:比如公益组织、读书会,在共同行动中找到归属感。

四、重构日常:将哲学化为生活技艺

设计“意义仪式”

早晨5分钟“存在宣言”(如:“今天我要以好奇心而非恐惧面对未知”)。

晚餐时与家人分享“今日微光”(每人讲述一件带来微小意义感的事)。

创造“反抗荒诞”的私人符号
加缪曾说:“在严冬里,我终于明白,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可以为自己设计一个象征物(如一枚刻有“西西弗斯之石”的项链),提醒自己持续创造意义的行为本身就是对虚无的反抗。

五、终极提醒:虚无可能是伪命题

维特根斯坦警告:“对不可言说之物,应保持沉默。”当我们过度谈论“虚无”时,或许已陷入语言制造的幻觉。真正的解药可能不是“思考如何对抗虚无”,而是去具体地活——照顾生病的家人、完成一幅画作、在雨中奔跑,这些行动本身就会让“意义”从指缝中生长出来。

最后一步:合上手机,此刻就去做一件你一直想做的、看似“无用”却让你心跳加速的事。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你急于追问它时悄然流逝。”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rsdgztk/mimang_kongxu_kongxinzheng/19752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