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时,听到一阵风声,整个身心便陷落到了儿时的一个初夏午后,那时的心灵是这样的:
不缅怀过去,不渴望未来,只有当下。没有虚无主义,没有包括宗教在内的任何价值的包袱,万物神圣清明、浑然天成。不缺乏任何,不恐惧任何,世界无边寂静,内心无限安宁。听到风声,便整个身心都融入天空冰凉的蓝里。——这种体验之晴朗之爽快之纵容之自由太遥远了,几乎让我忘记。为什么我们不再有这种体验?现在的孩子也再难有这种体验?答案如下:
你如何理解存在,你就怎样存在。在那个农耕文明的时代,一个儿童对世界的理解是超验、庄严的自然,他的生命也全然被自然把握,他真正生活在海德格尔所言的“天、地、神、人共居”的诗意栖居的世界里。而现在的世界变了,人在工业文明时代开始了异化,被视作工具,不断物化,个人在信息时代越来越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被不断迭代的新技术控制、奴役,而在当下人们将迎来通过基因编辑的聪明人、通过仿生技术制造的超人,通过无机生命工程实现的数字化永生人,另外还有人格化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一切都使当下的每个生命都虚无又沉重,世界也抑郁无趣,他人即地狱,个人的努力已微不足道,一切美都丧失力量,一切爱和道德都平庸,生命就在虚无和抑郁之间切换。其实整个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几乎就是哲学家大战虚无主义的历史,赢了还是输了?虽然人存在的尊严以及超验价值仍然坚不可摧,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蒙昧无知的,他们将世界带向了深渊,少数人即便是觉醒的,但也很难抵抗这一洪流而滑向平庸。未来的世界一点也不乐观,虚无主义的最后形态就是毁灭主义,在不可承受的空虚、抑郁、绝望中人类的求死本能超过了求生本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