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双相情感性障碍是什么症状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21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又称躁郁症,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精神疾病,其核心特征是情绪的极端波动,表现为躁狂(或轻躁狂)与抑郁的交替或混合发作。这种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状态,还会显著干扰其认知功能、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以下内容将从症状表现、亚型分类、病理机制、诊断标准、治疗策略及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全面解析双相情感障碍的复杂性,全文约2500字。


一、核心症状:躁狂与抑郁的“两极世界”

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在于情绪的“两极分化”,患者会在躁狂(或轻躁狂)与抑郁之间反复切换,部分患者还可能经历两种状态的混合发作。这些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和表现形式因人而异,但通常会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破坏。

1. 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

躁狂是双相Ⅰ型障碍的标志性特征,其症状通常持续至少一周,且严重到需要住院治疗。具体表现包括:

  • 情绪异常高涨或易激惹:患者可能表现出极度兴奋、盲目乐观,或突然因小事暴怒。例如,一位平时温和的人可能在躁狂期因他人一句无心之言而激烈争吵。

  • 精力过剩与睡眠需求减少:患者可能连续数天仅睡2-3小时仍感到精力充沛,甚至主动熬夜完成不切实际的计划(如通宵撰写一部小说却逻辑混乱)。

  • 思维奔逸与言语增多:患者的思维跳跃性极强,可能从谈论工作突然转向哲学问题,且语速快到他人难以插话。部分人会出现“意念飘忽”(Flight of Ideas),即多个不相关的想法同时涌现。

  • 夸大妄想与冒险行为:躁狂期的判断力严重受损,患者可能坚信自己拥有超能力、巨额财富或特殊使命,进而进行高风险投资、酗酒、滥用药物或随意发生性行为。例如,有人可能在几天内花光积蓄购买大量无用商品。

  • 精神病性症状:约半数重度躁狂患者会出现幻觉(如听到赞美自己的声音)或妄想(如认为自己被特工跟踪)。

2. 轻躁狂发作(Hypomanic Episode)

轻躁狂是双相Ⅱ型障碍的特征,症状与躁狂相似但程度较轻(通常持续4天至1周),且不会导致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患者可能表现为:

  • 工作效率突然提升,创造力爆发,社交活跃,甚至被旁人误认为“状态极佳”。

  • 然而,轻躁狂仍伴随冲动行为(如冲动购物或轻率承诺),且可能迅速转为抑郁,形成情绪“过山车”。

3. 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

抑郁期是双相障碍中最具破坏性的阶段,症状与单相抑郁症相似,但通常更严重且频繁复发:

  • 情感麻木与绝望感:患者可能长时间哭泣,或完全丧失情感反应,甚至无法体验亲情带来的温暖。

  • 生理功能紊乱:表现为失眠或嗜睡、食欲暴增或骤减(体重波动超过5%)、持续性疲乏(如起床后仍觉身体沉重)。

  • 认知功能损害:注意力、记忆力、决策能力显著下降,部分患者出现“假性痴呆”症状(如忘记如何操作手机)。

  • 自杀倾向:约25%-50%的双相患者曾尝试自杀,尤其在混合发作期(抑郁与躁狂症状共存时),自杀风险较单相抑郁症更高。

4. 混合发作(Mixed Features)

约40%的双相患者会经历混合状态,即同时具备躁狂和抑郁症状。例如:

  • 患者可能情绪低落但思维奔逸,或一边计划自杀一边疯狂购物。

  • 混合期的自杀风险是单纯抑郁期的两倍以上,需紧急干预。


二、双相障碍的亚型分类与诊断挑战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双相障碍主要分为以下亚型:

1. 双相Ⅰ型障碍

  • 诊断标准:至少一次躁狂发作(持续≥7天),通常伴随抑郁或混合发作。

  • 特点:躁狂症状严重,常需住院治疗,社会功能(如工作、人际关系)严重受损。

2. 双相Ⅱ型障碍

  • 诊断标准: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持续≥4天)和一次重度抑郁发作,且从未出现完全躁狂。

  • 特点:轻躁狂常被忽视,误诊为抑郁症的比例高达60%,平均确诊需10年以上。

3. 环性心境障碍(Cyclothymic Disorder)

  • 诊断标准:持续≥2年的情绪波动,轻躁狂与抑郁症状交替出现但未达到发作标准。

  • 特点:症状较轻但长期存在,患者常被误认为“性格反复无常”。

诊断难点

  • 误诊率高:双相Ⅱ型常被误诊为抑郁症、焦虑症或边缘型人格障碍。

  • 共病问题:约70%患者伴有其他疾病,如焦虑症、ADHD或物质滥用,进一步混淆诊断。


三、病理机制:基因、神经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双相障碍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提示以下风险因素:

1. 遗传因素

  • 一级亲属患病风险较常人高10倍,同卵双胞胎共病率达40%-70%。

  • 候选基因涉及5-羟色胺转运体(SLC6A4)、多巴胺受体(DRD4)等。

2. 神经生物学异常

  • 前额叶-边缘系统失调:前额叶(负责理性决策)功能减弱,杏仁核(情绪中枢)过度活跃。

  • 神经递质失衡:躁狂期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抑郁期5-羟色胺低下。

3. 环境诱因

  • 压力事件:如失业、离婚或亲人离世可能触发首次发作。

  • 昼夜节律紊乱:轮班工作、跨时区旅行可能加剧情绪波动。


四、治疗策略:药物与心理干预的整合

1. 药物治疗

  • 心境稳定剂:锂盐(有效率70%)、丙戊酸钠、拉莫三嗪。

  • 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喹硫平(尤其适用于混合发作)。

  • 抗抑郁药使用争议:可能诱发躁狂,需谨慎联用心境稳定剂。

2. 心理治疗

  •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情绪触发点,纠正“全或无”思维(如“我必须完美”)。

  • 家庭聚焦疗法(FFT):改善家庭沟通,减少“高情感表达”对患者的压力。

  • 人际与社会节律疗法(IPSRT):通过规律作息稳定生物钟。

3. 生活方式调整

  • 光照管理:避免夜间强光暴露(可能诱发躁狂)。

  • 运动干预:规律有氧运动可提升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


五、社会影响与患者支持

1. 疾病负担

  • 全球约1%-2.5%人口患病,致残率居精神疾病前列。

  • 患者失业率是常人的3倍,平均寿命减少10-20年(多因共病或自杀)。

2. 去污名化挑战

  • 公众常将躁狂期的失控行为归咎于“性格缺陷”,忽视疾病本质。

  • 需通过科普宣传纠正“精神病=危险”的错误认知。

3. 支持资源

  • 患者教育:学习识别复发征兆(如睡眠减少、购物欲激增)。

  • 互助团体:国际双相障碍基金会(IBPF)等组织提供在线支持。


六、未来研究方向

  • 生物标志物开发:通过脑成像(fMRI)或血液检测提高诊断准确性。

  • 个性化治疗:基于基因检测匹配药物(如锂盐反应相关基因RS780180)。

  • 数字疗法:利用APP监测睡眠、运动数据预警复发。


结语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治疗,60%-80%患者可实现症状缓解。早期识别(如青少年期异常情绪波动)和综合干预(药物+心理+社会支持)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社会应摒弃偏见,为患者提供包容的环境,帮助他们在“情绪两极”间找到平衡点。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xljbzwzl/shuangxiangqingganzhangai/19759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