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心理咨询师是怎么干预有网瘾的孩子的?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02

在深夜的电子屏幕前,15岁的昊然(化名)手指机械地滑动着游戏界面,瞳孔里跳动的蓝光映照着虚拟世界的千军万马。这种场景已成为当代家庭冲突的典型剖面——父母焦虑地拔网线、摔手机,孩子歇斯底里地嘶吼“没有网络活着有什么意思”。作为心理咨询师,面对这类个案时,需要穿透行为表象,洞察网络沉迷背后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帮助青少年在数字洪流中找回生命的锚点。

一、解构网瘾本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感救赎

当昊然被强制带到咨询室时,他戴着黑色口罩,全程紧盯地面的眼神交流障碍,与其在游戏中指挥团队的领袖姿态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割裂状态揭示着网瘾的核心动因:在现实社交中受挫的青少年,将自我价值实现迁移到虚拟世界。

1.1 网络成瘾的三维评估模型
专业干预始于精准评估:

神经生物层面:通过睡眠监测发现昼夜节律紊乱,多巴胺分泌曲线呈现“游戏时峰值达正常3倍”的成瘾特征

心理认知层面:房树人绘画中反复出现的封闭空间与瞭望塔,投射出现实中的社交孤立与虚拟世界的掌控欲

家庭系统层面:父亲用物质补偿替代情感陪伴,母亲通过监控软件加剧亲子对抗

1.2 识别代偿性心理机制
叙事疗法中昊然吐露:“只有在游戏里,我才是被需要的人。”这印证了鲍尔比依恋理论——现实中的情感缺失促使个体转向虚拟关系。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网游成瘾者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比常人低40%,这解释了其冲动控制与远期规划能力的薄弱。

二、破冰干预:从对抗到共情的范式转换

传统戒断模式往往激化矛盾,咨询师需化身“数字原住民导游”,在理解中构建改变动机。

2.1 虚拟世界镜像对话技术
咨询师以玩家身份进入昊然的世界:“你最喜欢的角色有什么特殊技能?”当他说出“暗影刺客能瞬间消失”时,咨询师引导:“这种能力在现实哪些场景中能保护你?”由此揭示其社交焦虑的心理防御机制。

2.2 认知解离训练
针对“离开网络我就是废物”的核心信念:

制作“现实技能清单”:整理其曾获编程比赛奖项等被忽视的成就

设计“平行时空日记”:分别记录网游与现实中的决策逻辑差异

开展“数字断食实验”:从每天断网1小时开始重建耐受性

三、系统性重建:编织现实支持网络

戒断网瘾不是删除游戏,而是帮助个体在现实世界找到替代性满足源,这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多维赋能。

3.1 家庭关系重塑工程
通过家庭沙盘治疗呈现互动模式:

父母各自摆放的“奖杯”与“成绩单”暴露出工具化养育倾向

昊然用铁丝网将自己与父母隔开,却在沙盘角落放置连接wifi符号的微型基站

制定“情感存款计划”:每天15分钟非批判性倾听,用“我感到...”句式替代质问

3.2 学校支持系统构建
与教师团队设计梯度融入方案:

缓冲阶段:允许昊然带压力球上课缓解戒断焦虑

能力唤醒期:创建编程兴趣小组,将其游戏策略思维转化为算法优势

社会连接期:安排课间安全员职务,通过利他行为重建责任感

3.3 现实成就替代系统
设计“多巴胺健康补给站”:

运动疗法:通过攀岩体验“闯关式”即时反馈

艺术表达:用像素画创作转化虚拟审美冲动

志愿联结:在动物收容所照顾被遗弃宠物,体验真实的情感流动

四、神经可塑性训练:重建大脑奖赏通路

4.1 认知行为疗法升级应用
开发“防沉迷认知工具包”:

冲动延迟技术:设置“10分钟等待期”再决定是否登录游戏

成本可视化模型:计算游戏消费时间可换算的阅读/运动量

情景预演训练:模拟高考考场等场景,强化现实目标导向

4.2 正念神经重塑训练
基于脑科学设计干预方案:

岛叶激活练习:通过盲品食物训练感官觉察,减弱对虚拟刺激的依赖

前额叶强化训练:用围棋替代即时战略游戏,提升深思熟虑决策能力

镜像神经元唤醒:观看现实成功者纪录片,激活模仿学习机制

4.3 数字素养培育计划
开展“智能时代生存课”:

解析游戏设计中的心理学陷阱(可变奖励机制、沉没成本效应)

学习数字内容创作(视频剪辑、独立游戏开发)实现主体性转换

建立健康使用公约(设备使用时间银行、网络行为道德清单)

五、伦理边界与长效干预

在干预过程中需恪守三大原则:

自主性原则:避免将“完全戒断”作为成功标准,曾有案例因强制隔离治疗引发自伤行为

发展性原则:承认数字能力是未来核心竞争力,重点在于平衡而非消灭

系统性原则:警惕将问题个体化,需同步改善家庭、学校等生态系统

对于昊然的干预,咨询师最终目标不是让其憎恶网络,而是帮助其建立主体性:“你是游戏的设计者,而非被设计的角色。”六个月后,当昊然将自制的反沉迷小程序展示给咨询师时,这个曾经的“网瘾少年”已蜕变为数字技术的驾驭者。

结语:在比特世界播种真实生命

处理网瘾问题的本质,是帮助青少年在数字洪流中建立精神灯塔。当昊然在咨询后期说出“我发现给流浪猫拍照获得的点赞,比游戏胜利更让我满足”,这标志着干预的真正成功——不是简单的行为矫正,而是生命能量的重新定向。心理咨询师要做的,不是切断他们与数字世界的联系,而是帮其锻造出入虚拟与现实的自如通道,让科技真正成为延伸人类生命力量的翅膀,而非囚禁灵魂的电子牢笼。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xljbzwzl/qingshaonianxinliwenti/19721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