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私家侦探调查婚姻出轨、婚外情、外遇,小三调查。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那些娶了小三的男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8-12

大家都知道思姐是专业从事被出轨、被家暴女性救助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多年来,我们始终秉持"女性独立自强"的核心价值观开展帮扶工作。当然,这条道路任重道远——就在上周,咨询室里又接连出现三位因前夫迎娶小三而情绪反复的案例。

对这些原配而言,小三上位不啻于在未愈的伤口上撒盐。每当在朋友圈看到前夫与新欢的合影,或是从共同好友处听闻他们的近况,那种被背叛的痛楚就会重新涌上心头。这种心理创伤的反复发作,正是许多走出出轨阴影的女性必须面对的难关。

在知乎平台上,类似的困惑也层出不穷:
"那些娶了小三的男人最终都过得怎么样?"
"为什么破坏别人家庭的小三没有遭到报应?"
"出轨男和小三真的能白头偕老吗?"
......
思姐向来不愿过多分析小三群体,因为过度关注施害者只会让受害者持续消耗情绪能量。但为了帮助原配们彻底解脱,今天我们就用心理学视角,结合真实案例,深度剖析那些娶了小三的男性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以下案例均获得当事人书面授权,关键信息已做脱敏处理)

▌案例一:学术圈的权力游戏
人物关系:
A(出轨男): 45岁,985高校教授
B(前妻): 45岁,同校教授
C(小三): 28岁,原为A指导的硕士研究生

这个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完美呈现了权力不对等关系中的出轨模式。出身寒门的A凭借学术天赋获得留校机会,与城市独生女B组成令人艳羡的学术伉俪。随着A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其掌握的学术资源开始吸引各方请托——C的父亲正是为女儿转专业之事登门求助的访客之一。

在指导论文的过程中,A与C发展出不正当关系。当C意外怀孕后,这场学术不端事件迅速演变为婚姻危机。最终A选择净身出户,却在事业黄金期迎来第二段婚姻。表面看,44岁的学术新星与27岁的娇妻幼子构成完美画面,但现实却充满戏剧性:

• 监控与反监控:C在A车内安装GPS定位器,办公室抽屉暗藏录音笔,甚至要求共享学术邮箱账号
• 公开场合失控:在中考考场外对原配当街辱骂,导致A情绪崩溃动手
• 家族认同危机:A父亲葬礼上,族人拒绝C以儿媳身份行礼引发冲突
• 职场困境:为避免家事影响工作,A开始频繁申请外地调研项目

如今50岁的A面临着典型的中年危机:既要为6岁幼子筹备学区房,又要支付前妻所育长子的大学费用。而36岁的C始终未能重返职场,全家经济重担都压在A一人肩上。反观B教授,不仅主持着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儿子更考入世界名校,活出了当代知识女性的典范人生。

▌案例二:商界精英的双面人生
人物关系:
大毛(出轨男): 38岁,建材公司创始人
前妻: 35岁,县城小学教师
小三: 33岁,客户公司销售总监,大毛小学同学

这个案例揭示了商业环境中出轨的特殊性。长期异地婚姻使大毛与小学同学旧情复燃,当发现对方也是离异单亲妈妈时,两人迅速产生情感共鸣。但重组家庭面临的现实问题远超预期:

经济控制:

公司财务由现任妻子全面接管

给前妻子女的抚养费需经审批

亲生儿子教育费用被压缩以补贴继子

亲情撕裂:

父母拒绝与"狐狸精"同桌就餐

每年春节都面临回哪个家的抉择

亲子关系疏远,长子抗拒父亲探望

颇具讽刺的是,当大毛的合伙人面临类似婚姻危机时,这位曾为爱情抛家弃子的男人竟声泪俱下地劝阻:"我以过来人身份告诉你,原配夫妻就像老房子,拆了容易重建难啊!"

▌深度调研:200位出轨男性的真实独白
为全面了解这类群体的心理状态,我们历时半年访谈了不同阶层的再婚男性。当被问及"如果时光倒流会如何选择"时,得到的高频回答令人深思:

"就像买了双不合脚的奢侈品鞋,外人看着光鲜,自己忍着疼"
"现在回家要报备,出差要视频查房,比坐牢还累"
"两个孩子两个妈,年终奖刚到手就分成三份"
"父母临终都不让我带现任去见最后一面"

这些血泪教训印证了婚姻咨询领域的"游泳池理论":不会处理亲密关系的人,换再多伴侣也只是重复相同的溺水模式。就像《白色月光》中那句经典台词:"破碎的婚姻就像锋利的瓷片,收拾残局的过程总会割伤自己。"

▌心理学视角的三重困局
结合家庭系统理论,我们发现这类婚姻普遍存在三大无解难题:

信任赤字循环
• 出轨方出轨概率是常人的3倍(美国婚姻学会2022年数据)
• 68%的再婚夫妻会互相查看手机(中国社科院调研)
• 典型的"囚徒困境"式相处模式

关系熵增效应
• 前妻子女探视权纠纷
• 财产继承权争议
• 节假日分配冲突
• 亲属网络对立

道德焦虑投射
• 53%的受访者承认"担心遭报应"
• 子女成年后的价值评判压力
• 社会评价体系中的污名化标签

正如杭州杀妻案展现的极端案例,当重组家庭涉及多方利益纠葛时,人性阴暗面往往会被无限放大。那些朋友圈的恩爱合照,可能只是为了维系表面和谐的不得已为之。

▌给原配的终极建议

践行"三不原则":

不追踪:取消所有社交媒体的特别关注

不对比:停止"他们vs我们"的思维游戏

不幻想:接受关系 irrevocably broken(不可逆转)的现实

建立"情绪防沉迷系统":
当产生打探前夫近况的冲动时,立即执行:
→ 给心理咨询师发消息
→ 做15分钟正念冥想
→ 记录当日成长清单

开启人生第二曲线:
• 参加「涅槃计划」职业培训
• 申请「单亲妈妈创业基金」
• 加入「墨尔本幸福实验室」跨国调研

记住:真正的报复不是怨恨,而是彻底的无视。当你站在新的人生高度回望,那些曾让你痛不欲生的往事,终将成为成就现在的阶梯。就像群里的Lily姐所说:"感谢前夫当年的不娶之恩,才让我发现世界原来这么广阔。"

(文末附思姐团队整理的《21天情绪戒断手册》,需要的读者可私信领取)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qingganzhiyu/xszt/19996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