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4-20

关于「人生意义」的追问,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有人在山顶俯瞰众生时困惑,有人在深夜加班后迷茫,有人在病榻上反复思索,而答案或许并非某个具体的终点,而是在探索中不断重构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以下从科学、哲学与现实维度,提供一种开放的思考框架:

一、生物学视角:意义的本质是「生存算法」的副产品

多巴胺的谎言
大脑通过释放多巴胺驱使我们追求目标——升职、恋爱、美食。但获得后,愉悦感迅速消退,迫使人类陷入「追求-满足-再追求」的循环。这种机制本为促进物种存续,却让我们误将「追逐」当作意义本身。

意识的副作用
前额叶皮层赋予人类抽象思考能力,却也带来存在焦虑。正如演化生物学家道金斯所言:「我们是基因的生存机器,却意外获得了反思自身存在的能力。」

对抗熵增的本能
从整理房间到创造文明,人类通过建立秩序对抗宇宙的热寂趋势。这种「局部减熵」行为,构成意义感的生理基础。

二、哲学光谱:不存在标准答案的解题游戏

1. 存在主义:自由选择即意义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人生如同白纸,每个选择都在定义自己。

实践建议:每周做一件突破惯性的事(如换条下班路线),体验自主创造的快感。

2. 东方智慧:破除「我执」的幻象

庄子「无用之树」寓言揭示:摆脱功利枷锁,方见天地大美。

实践建议:观察一片树叶的纹理,体会「存在即价值」。

3. 荒诞主义:与无意义共舞

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明知推石无用,却在对抗中超越命运。

实践建议:记录每日3件「微小胜利」(如泡好一杯茶),对抗虚无感。

三、现代人的意义危机:当旧支柱崩塌

1. 传统叙事的瓦解

宗教:全球每周参加宗教活动的人口从1990年的48%降至2020年的32%

家庭:中国单人户比例突破25%,「家」的概念被重构

事业:AI替代使35%的职业身份认同面临崩塌风险

2. 消费主义的幻觉

购物节狂欢背后的神经机制:消费瞬间多巴胺飙升150%,但48小时后回归基线

新型极简主义兴起:豆瓣「无用美学」小组45万人分享非功利之美

3. 数字时代的异化

日均7.8小时屏幕时间稀释深度思考

社交媒体制造的「比较焦虑」:90后平均关注450个「理想人生模板」

四、重构意义的实践路径

1. 创造微小秩序

每天整理书桌10分钟,在可控范围内建立「意义锚点」

参与开源代码项目,感受个体对庞大系统的贡献

2. 深度关系实验

每月与1人进行「3小时无手机对话」

尝试「陌生人饭局」,在跨界交流中拓展认知

3. 苦难转化训练

用「创伤叙事重构法」书写经历:

原始版本:「我被公司裁员了」

重构版本:「我获得了一次人生重启的机会」

4. 参与永恒事业

加入「银河系动物园」公民科学项目,分类百万星系图像

在沙漠种下梭梭树,根系可存活百年

5. 开发「意义仪表盘」

维度

指标

工具

创造    每周产出原创内容字数    石墨文档字数统计    

连接    深度对话次数/月    手机屏幕使用时间中的社交占比    

超越    参与长期项目进度    GitHub贡献图/植树证书    

五、终极悖论:意义存在于追问本身

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效应」提示:提问方式决定答案形态。当你执着寻找「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本质上已在创造意义——正如物理学家惠勒所说:「我们不仅是宇宙的观察者,更是参与者。」或许真正的答案,就藏在你此刻的思考与行动之中。

记住:人生的意义不是藏在某个山洞里的宝藏,而是你在开辟道路时留下的足迹。当你在深夜追问这个问题时,已经有亿万神经元为此点亮——这本身就是生命最动人的奇迹。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ganwuzheli/renshengdeyiyi/19692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