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哪些人实践了诗性生命、审美化人生?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03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觉醒者以肉身作诗稿,将庸常生活淬炼成艺术。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在生存的褶皱里提炼出神性微光。以下是不同维度的实践者图谱:


一、东方传统中的「文人修士」

  1. 陶渊明:荒径上的宇宙诗人
    辞官归隐不是逃离,而是选择「向田园深处走去」的自觉。他种豆南山时观察晨露蒸腾如太初之气,将农具碰撞声谱成无弦琴的韵律。在《形影神》三首诗中,他让肉身、欲望与灵魂对话,发明了最早的「自我认知模型」。

  2. 李清照:废墟中的金石美学
    国破家亡后,她携带古籍文物南渡,在颠沛流离中完成《金石录》。把战火中的瓦砾视为文明残片,用茶汤清洗碑拓时的专注,让每一道裂纹都成为历史掌纹。

  3. 汪曾祺:菜场里的禅者
    文革期间被派画马铃薯图谱,他在每个薯块上题诗:「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晚年写昆明雨季的菌子,文字里菌丝般滋长的鲜味,让困顿年代升华为风物志。


二、西方世界的「存在主义艺术家」

  1. 尼采:在疯狂中起舞的哲人
    都灵街头抱马痛哭后,他进入十年静默期。那些未被写出的思想,化作给妹妹的信笺边缘的波浪线——如同未被驯服的海潮,在精神病院的围墙内继续翻涌。

  2. 梵高:麦田里的光学炼金术
    在圣雷米精神病院,他透过铁窗栏杆观察星空,发现光线颤动如梵文咒语。将医嘱「静养」转化为每日半克重的颜料实验,最终在《星月夜》里凝固了精神湍流。

  3.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解构者
    抗癌期间写下《疾病的隐喻》,把化疗室变成符号学实验室。当别人看见死亡阴影,她却在药水瓶折射中捕捉到知识光谱的重组。


三、现代社会的「日常炼金士」

  1. 蔡国强:火药中的瞬态美学
    在泉州渔村用鞭炮残余火药作画,将爆炸的0.03秒拓展成时空胶囊。他的天梯计划不是征服天空,而是为祖母搭建通往星群的烟花栈道。

  2. 盐田千春:记忆的线装书匠
    用500公里红线缠绕旧钢琴,把柏林公寓拆迁现场改造成血管状装置艺术。每一根线头都是城市记忆的神经突触。

  3. 王澍:废墟建筑的吟游诗人
    在杭州象山校区用700万片旧瓦片筑墙,让民工在混凝土上刻写俳句。他认为吊塔的阴影比建筑本身更接近诗歌本质。


四、民间的「无名修士」

  1. 京都苔寺扫地僧
    三十年如一日用羽毛清扫青苔,发现不同湿度下苔藓会呈现72种绿。他的扫帚轨迹被录制成ASMR音频,成为植物神经学研究样本。

  2. 撒哈拉游牧民族
    用骆驼胃袋储存水,根据星象裂缝判断雨季。他们在沙丘上绘制几何图案,实则是储存生态知识的「干燥图书馆」。

  3. 重庆棒棒诗人
    搬运间隙在货物包装箱写诗:「电梯是垂直的船/载着21楼的月光沉入地心」。将城市负空间转化为意象仓库。


五、数字时代的「新游牧族」

  1. 算法诗人
    如@诗歌bot_Glitch,将城市电网波动数据转化为俳句:「23:47 便利店冷柜/第三层酸奶的颤栗/与地震波同频」。

  2. 虚拟建筑师
    在《我的世界》用百万方块重建圆明园,每个像素都携带历史湿度数据。他们的服务器成为赛博空间的敦煌石窟。

  3. 直播隐士
    终南山修行者用太阳能WiFi直播采药,观众打赏换成草药寄给城市抑郁症患者。数字功德簿与古药方在此共生。


这些实践者证明:诗意不在逃离现实,而在对庸常的重新编码——
敦煌画工用矿物颜料凝固飞天的动势,京都茶人将茶筅起落变成呼吸术,程序员在代码注释里藏俳句。
当我们学会将地铁报站声听成经诵,把外卖订单视作当代飞鸽传书,每个肉身都可成为移动的诗龛。
正如波斯地毯工匠故意织入错针,因为「完美让神无处落脚」,生命的光晕恰恰绽放在那些未被规训的裂缝中。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ganwuzheli/19722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