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为什么社会越发展、科技越进步,人活得越痛苦?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02

在当今社会,科技进步和物质繁荣似乎并未同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反而催生了普遍的焦虑、孤独与意义缺失。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矛盾,以下是几个关键原因及其深层解析:

一、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效率至上的代价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高度工具化,人们习惯用“效率”“数据”衡量一切。工作时间被精确到分钟,社交变成点赞数的比拼,甚至教育也沦为分数竞赛。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警告,工具理性的扩张会挤压价值理性的空间,导致人类失去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当生活被简化为KPI和算法推荐,情感联结、创造性思考等“低效率”却滋养心灵的活动逐渐消失,空虚感由此滋生。

典型案例:某互联网公司推行“智能坐垫监测员工如厕时间”,将人类等同于流水线机器,引发集体心理反噬。

二、信息过载与认知过载:选择的暴政

每天接收的信息量相当于古人一生的见闻,但大脑进化速度远跟不上信息爆炸。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持续的多任务处理会降低前额叶皮层功能,削弱深度思考能力。更致命的是,社交媒体营造的“平行现实”让人们陷入认知失调:既要在朋友圈维持精致人设,又因窥见他人“完美生活”而自我怀疑。这种分裂状态消耗着心理能量,如同持续运行的手机终将耗尽电量。

数据印证:《自然》期刊研究显示,高频社交媒体使用者抑郁风险增加35%,因持续社会比较激活大脑“威胁反应区”。

三、社群瓦解与原子化生存:孤独的现代性病症

传统社会中,家族、邻里构成稳定的情感支持网络。而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成为“流动的原子”,人际关系趋向功利化。日本“无缘社会”现象(每年3万人孤独死)便是极端写照。更隐蔽的是,算法打造的“信息茧房”让个体困在价值观回音壁中,失去多元对话能力,加剧社会撕裂与孤独感。

文化观察:中国年轻人中“搭子文化”盛行(饭搭子、旅游搭子),反映人们对浅层连接的妥协——既渴望陪伴,又畏惧深度关系中的责任与脆弱。

四、异化劳动与时间贫困:被困在系统里的西西弗斯

科技进步本应解放人力,但现实是“996”与“躺平”形成诡异共存。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指出,消费社会将人异化为“生产-消费”的永动机:赚取更多金钱购买缓解焦虑的商品,而购买行为又需要更拼命工作。这种循环剥夺了闲暇时间——古希腊人认为“闲暇是哲学之母”,当人们失去发呆、沉思、与自然对话的空间,精神世界的荒芜不可避免。

经济悖论:全球劳动生产率提高300%的过去50年里,人均工作时间仅下降10%,且压力指数翻倍。

五、生态断裂与身体失联:数字游牧民族的困境

人类用百万年进化出与自然节律同步的生物钟,但现代生活让我们成为“恒温箱里的物种”:空调隔绝四季,屏幕蓝光混淆昼夜,外卖切断与食物的生命联结。神经科学家证明,长期脱离自然环境会导致血清素水平下降,这正是抑郁的生物标记。更危险的是,虚拟世界对现实体验的殖民,让年轻一代出现“现实感稀薄症”——在游戏世界叱咤风云,却对真实的情感流动手足无措。

极端案例:韩国10%青少年被确诊为“游戏障碍”,其特征不仅是沉迷,更是将现实视为“低画质副本”。

结语:在进步浪潮中打捞人性的锚点

社会发展的悖论在于,我们征服了物质世界,却在自己的造物中迷失。但危机往往蕴藏转机:北欧国家通过“工作6小时制”重构生活优先级,日本“断舍离”运动抵抗消费主义,中国年轻人兴起“公园20分钟效应”寻求自然疗愈……这些微光提示着可能的出路——让科技重新回归工具属性,在数字时代重建“人”的尺度。毕竟,真正的进步不该用痛苦指数衡量,而应体现在每个平凡个体能否在晨光中安心喝一杯茶,在夜幕下拥抱真实的温度。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ganwuzheli/19721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