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离婚的人都是怎么做到忍心离开孩子的?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18

关于“离婚的人如何忍心离开孩子”这一问题的探讨,往往触及社会对家庭责任、情感伦理的深层拷问。人们普遍将“离开孩子”视为一种道德缺陷,认为这种行为意味着父母冷酷无情或自私自利。但若深入观察人性的复杂性、家庭关系的多维性以及社会结构的现实制约,便会发现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远比表象更复杂的心理机制与社会困境。以下将从心理动机、社会压力、情感悖论、文化偏见四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剖析,试图还原一个超越道德批判的真相。


一、情感悖论:爱与分离的撕裂性共存

人们习惯将“离开孩子”等同于“放弃爱”,但现实中许多父母的痛苦恰恰源于无法割舍的爱与无法逃避的现实之间的冲突。

案例1:一位单亲母亲因经济破产被迫将孩子暂时交给前夫抚养,自己前往外地打工。她每天在视频中强颜欢笑,却在深夜反复翻看孩子的照片哭泣。这种“离开”并非源于爱的消失,而是出于“让孩子拥有更稳定生活”的妥协——她深知自己当前无法提供基本生存保障,留下反而会让孩子陷入更深的困境。

案例2:一位父亲在离婚后患上重度抑郁,每次探望孩子后都会陷入长达数日的情绪崩溃。为避免让孩子目睹自己的失控状态,他选择减少见面次数。这种看似“疏离”的行为,实质上是将孩子的心理健康置于自我情感需求之上的挣扎。

心理机制解析

  1. 创伤性决策综合征:离婚本身往往伴随着重大情感创伤,当个体处于应激状态时,理性决策能力会显著下降。部分父母会陷入“自我惩罚”心理,认为自己不配陪伴孩子,这种认知扭曲导致主动疏离。

  2. 情感过载逃避:与孩子相处会不断唤醒对破碎家庭的记忆,为避免情绪崩溃,部分人无意识中选择物理隔离作为心理防御机制。

  3. 补偿性牺牲幻觉:存在“离开是为孩子好”的非理性信念,例如认为单亲环境必然有害,自己退出能换取孩子获得“完整家庭”的替代方案(如祖辈抚养)。


二、社会结构性压迫:系统如何制造“不得不离开”

在谴责个体“忍心”之前,必须审视社会制度对离婚家庭的系统性排斥。许多看似个人选择的行为,实质是被结构性困境逼入死角的结果。

(1)经济绞杀与抚养权困境

  • 住房壁垒:一线城市离婚后往往无法负担独立住房,获得抚养权的一方可能被迫迁居偏远地区,导致另一方因通勤成本难以频繁探视。

  • 探视成本转嫁:法律虽规定非抚养方有探视权,但未强制要求抚养方配合。现实中存在大量因对方阻挠、异地搬迁导致的探视成本激增案例。

  • 贫困陷阱:某调查显示,离婚后女性收入平均下降41%,男性下降23%。为维持基本生存,部分父母不得不接受高强度工作,客观上压缩亲子陪伴时间。

(2)司法制度的非人性化设计

  • 探视权执行困境:中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探视权强制执行程序,许多法院将此类案件归类为“家务事”,导致司法救济形同虚设。

  • 抚养费与情感绑架:部分抚养方以“支付不足”为由单方面切断孩子与非抚养方的联系,将经济纠纷转化为情感惩罚工具。

  • 户籍制度壁垒:学龄儿童入学往往需要户籍证明,非抚养方为让孩子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有时不得不主动放弃日常陪伴。


三、文化暴力:污名化如何扭曲亲子关系

社会对离婚家庭的道德审判,往往通过三种方式加剧亲子疏离:

(1)“完美受害者”期待

要求离婚父母必须呈现“为孩子牺牲一切”的悲情形象,任何展现自我需求的行为都会遭到舆论谴责。这种压力导致两种极端:

  • 表演式陪伴:强迫自己扮演“完美父母”,最终因情感透支产生怨恨情绪;

  • 反向逃离:为躲避道德审查,彻底退出亲子互动场域。

(2)家族系统的代际压迫

  • 祖辈的情感绑架:“你要敢离婚,就别想再见孙子”等威胁,迫使部分父母为保全探视权而维持死亡婚姻,一旦最终离婚,家族系统会通过切断亲子联系实施集体惩罚。

  • 孝道伦理异化:要求孩子“必须理解父母苦衷”,实质是剥夺孩子表达真实情感的权利,这种情感压抑最终会反噬亲子关系。

(3)媒体叙事的符号暴力

影视作品中大量塑造“为孩子隐忍不离婚”的圣母形象,同时将主动离开者刻画为冷血反派。这种文化符号潜移默化地建构了“离开=罪恶”的集体无意识,使得真实处境中的个体承受着超负荷的道德耻感。


四、超越二元对立:重新定义“陪伴”的维度

将“离开”简单等同于“失职”,本质是工业文明时代线性思维的产物。在流动性加剧的现代社会中,需要以更立体的视角理解亲子关系的存续方式:

(1)物理在场≠情感在场

研究显示,每天心不在焉相处2小时的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滋养效果远低于每周全心投入4小时的父母。许多被迫“离开”的父母通过书信、视频等方式建构了高质量的情感联结。

(2)阶段性疏离≠永久性抛弃

人类发展心理学证实,7-12岁儿童对分离焦虑最敏感,而青少年期反而需要适度物理距离来完成个体化成长。部分父母的“离开”实质是在特定生命阶段做出的适应性调整。

(3)多元家庭形态的可能性

北欧国家的“共同抚养公寓”(父母分别居住在同一栋楼的不同单元)、日本的“驿站式探视”(在第三方场所进行亲子互动)等创新模式,证明亲子关系的质量不必然受制于传统家庭结构。


五、解构“忍心”叙事:走向更具包容性的伦理观

当我们用“忍心”这个词进行道德审判时,实际上预设了两个危险前提:

  1. 所有父母都有同等的能力和资源履行抚养责任;

  2. 个体的情感体验必须符合社会期待的模板。

要突破这种思维禁锢,需要建立三个认知基点:

  • 痛苦量级不可比较:留守孩子的眼泪与被迫离开父母的绝望具有同等重量;

  • 系统之恶大于个体之过:多数悲剧源于社会保障缺失,而非个人道德缺陷;

  • 关系的修复性正义:比起追问“为何离开”,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重建”。


结语:在破碎处寻找光的裂痕

那些“离开”孩子的父母中,确实存在极端自私者,但更多是深陷在制度漏洞、经济绝境、心理创伤中的普通人。他们或许不够勇敢,不够智慧,不够坚强,但这些“不够”本身正是人性真实的组成部分。当我们停止用“忍心”这个充满道德暴力的词汇进行审判,转而追问“是什么力量让爱变得如此艰难”,或许才能找到真正守护亲子之情的路径——这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社会支持的介入,以及每个人对生命困境的悲悯理解。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rsdgztk/lihun_fuqibuhe/19754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