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以“空性”和“无我”为核心思想,以下是其中部分经典句子及其白话文翻译:
1.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翻译: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都是虚妄不实的。若能看透这些表象并非真实本质,就能见到如来的真性。
简析:破除对一切表象的执着,觉悟到事物的空性本质。
2.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翻译:心不应执着于任何事物(如色、声、香、味、触、法),而应保持清净无染的本心。
简析:强调“无住”的修行态度,不执着才能解脱。
3.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翻译:世间一切因缘和合的现象,都如同梦境、幻影、泡沫、晨露、闪电一般,转瞬即逝,应当这样去观察和理解。
简析:比喻世间万法的无常与空性,不可执着。
4.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翻译:如果修行者执着于自我、他人、众生、寿命等分别之相,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简析:破除“四相”,证悟无我。
5.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翻译:如来所说的法,不可执着于文字概念,不可用语言完全表达;既不是“法”,也不是“非法”。
简析:真理超越语言和概念,需以心体悟。
6.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翻译:过去的心念已消失不可得,现在的心念转瞬即逝不可得,未来的心念尚未生起也不可得。
简析:破除对“心”的执着,当下无住。
7.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翻译:如果通过形色或声音来寻求如来的真性,这是走偏了道路,无法见到真正的如来。
简析:强调佛性超越形相,不可外求。
8.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翻译:菩萨修行时,心不应执着于任何事物,而应无相布施(如财施、法施、无畏施)。
简析:布施的终极境界是“三轮体空”(无施者、受者、所施物)。
9.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翻译:所谓如来,既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因其本性空寂、不生不灭,故称为“如来”。
简析:佛性超越时空,无生无灭。
10.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翻译:真正的觉悟之法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佛的智慧)。
简析: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法性平等。
核心思想:
《金刚经》通过否定一切执着(包括对“法”的执着),揭示万法缘起性空的本质,引导修行者破除“我执”“法执”,证悟无相、无住的般若智慧。
(注:以上翻译以鸠摩罗什译本为底本,结合现代语言意译,供参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