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私家侦探调查婚姻出轨、婚外情、外遇,小三调查。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19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趋势、挑战与政策应对

一、人口现状与转折点

  1. 总量见顶回落

    • 2022年,中国人口总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减少85万人),总人口降至14.1175亿。这一拐点比联合国此前预测的2030年提前了8年。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人口继续减少208万人,总和生育率(TFR)降至1.0左右,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

  2. 结构加速老龄化

    • 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10.3%攀升至2023年的21.1%,预计2050年将突破35%。

    • 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自2013年达峰后持续下降,2023年占比68.3%,2050年可能降至55%以下。


二、核心驱动因素分析

  1. 生育意愿持续低迷

    • 经济成本压力:据育娲人口研究测算,中国家庭养育一个孩子至18岁的平均成本为48.5万元,相当于人均GDP的6.9倍(全球最高)。

    • 女性职业发展冲突:职场性别歧视导致生育机会成本高企,2022年《中国女性生育成本报告》显示,43%的职业女性因生育遭遇降薪或解雇。

    • 婚姻观念转变: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8岁推迟至2022年的28.7岁,不婚主义者比例达17.5%(复旦大学2023年调查)。

  2. 人口惯性下滑

    • 育龄妇女(15-49岁)数量从2011年的3.8亿降至2023年的3.2亿,预计2050年将不足2亿。

    • 独生子女政策(1980-2015年)的遗留效应显现,形成“倒金字塔”家庭结构,削弱人口再生能力。

  3. 长寿化趋势显著

    • 人均预期寿命从2000年的71.4岁增至2023年的78.3岁,预计2050年达83岁。百岁老人数量10年内翻番(2023年达14.2万)。


三、权威机构预测对比

机构/情景2035年预测人口2050年预测人口2100年预测人口关键假设条件
联合国(中方案)13.8亿12.7亿7.7亿生育率逐步回升至1.4
中国社科院(低方案)13.2亿11.0亿5.2亿生育率维持1.0
摩根士丹利(基准)13.5亿11.8亿6.3亿三孩政策部分见效(TFR=1.3)
柳叶刀研究(高教育)12.9亿9.4亿3.8亿教育水平提升抑制生育意愿

注:所有预测均考虑预期寿命延长因素。


四、人口结构演变特征

  1. 超级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

    • 老年抚养比(65+/15-64岁)将从2023年的21.1%飙升至2050年的53.8%,意味着每1.9个劳动者需供养1位老人。

    • 高龄化现象突出:8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2023年的2.5%增至2050年的8.3%,失能老人或突破6000万。

  2. 性别失衡长期化

    • 虽然出生性别比从2010年的118降至2023年的108,但20-40岁适婚男性仍比女性多1750万,“婚姻挤压”将持续至2040年。

  3. 区域分化加剧

    • 东北地区人口收缩显著:黑龙江已连续10年人口负增长,鹤岗等城市人口较峰值减少40%以上。

    • 粤港澳、长三角等城市群继续虹吸人口,深圳、杭州等城市2050年人口规模或比现在增长15%-20%。


五、经济社会影响评估

  1. 经济增长模式重构

    • 劳动力供给年均减少0.5%,拉低潜在GDP增速约0.8个百分点(IMF测算)。

    • 储蓄率下降:老龄化使国民储蓄率从2023年的44%降至2050年的32%,资本积累速度放缓。

  2. 社会保障体系承压

    • 养老金缺口扩大:现行制度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或于2035年耗尽累计结余(中国社科院预测)。

    • 医疗资源挤兑风险:三级医院床位需求2050年将比现在增加2.3倍,但医护人力缺口达600万人。

  3. 地缘政治格局变动

    • 军事适龄人口(18-25岁)从2023年的1.2亿减至2050年的6800万,影响国防人力资源基础。

    • 国际影响力衰减: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或从19%降至2100年的7%,软实力投射能力减弱。


六、政策应对路径探索

  1. 生育支持体系升级

    • 经济补贴:参考瑞典模式,将育儿津贴提高至家庭收入的30%(现为5%-10%),并实施递延型生育免税额度。

    • 托育服务:2025年前实现每千人4.5个托位的目标(现为2.0个),对企业自办托儿所给予150%税收抵扣。

    • 性别平等:强制男性休产假(不少于42天),将女性就业平等纳入地方政府考核。

  2. 银发经济产业革命

    • 开发适老化智能设备:到2030年形成万亿级市场,重点突破跌倒预警、情感陪护机器人等技术。

    • 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上海试点显示,每存储1小时志愿服务可兑换1.5小时养老护理。

  3. 人力资本再投资

    • 延迟退休弹性化:设置55-70岁自主选择区间,对延退者养老金月增发3%/年。

    • 移民政策突破:在雄安、海南试点技术移民配额制,针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开放绿卡快速通道。

  4. 行政区划动态调整

    • 收缩型城市撤并:人口流失超过30%的县域推进“县改区”,引导资源向中心城市集聚。

    • 建立跨省补偿机制:受益于劳动力流入的省份,按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向流出地支付发展基金。


七、国际经验镜鉴

  1. 日本教训

    • 错失政策窗口:从1990年TFR跌破1.5到真正实施生育激励间隔15年,导致人口下滑惯性难以逆转。

    • 银发经济启示:护理机器人产业占全球市场60%,证明老龄化未必导致经济衰退。

  2. 法国经验

    • 家庭政策体系:3孩家庭享每月400欧元补贴+公共托育全覆盖,使TFR长期维持在1.8-2.0。

    • 文化转型: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企业雇佣55岁以上员工,大龄劳动者占比达38%。


八、未来情景展望

  1. 基准情景(生育率1.3)

    • 人口规模:2050年11.5亿,2100年5.8亿。

    • 经济影响:GDP增速中枢降至3%-4%,服务业占比突破65%。

  2. 乐观情景(生育率1.8)

    • 人口规模:2050年13.2亿,2100年9.1亿。

    • 转型关键:需在2030年前将育儿成本降至家庭收入20%以下。

  3. 悲观情景(生育率0.8)

    • 人口规模:2050年9.7亿,2100年2.3亿。

    • 社会风险:养老金体系崩溃风险激增,区域发展断层加剧。


结语

中国人口负增长已成确定性趋势,但通过系统性的制度重构仍可实现“规模减量、质量增效”的再平衡。这需要超越传统人口政策的思维局限,将生育友好、老龄包容、人力激活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核心议程。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人口数量的比拼,而是制度韧性、创新效率与代际团结的综合较量。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mingyanjuzi/19756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