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中国职业诗人的人生故事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09

在喧嚣中寻找诗意的栖居:中国职业诗人的困境与突围

在杭州西溪湿地的某栋写字楼里,33岁的诗人陈年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直播调试补光灯。他的办公桌上堆着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和《浮生六记》,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着微信公众号后台和抖音创作中心。这位拥有20万粉丝的"网红诗人",此刻正在策划一场名为"诗歌与咖啡"的跨界活动,试图在拿铁拉花的涟漪中注入三行诗的韵律。这个场景折射出当代中国职业诗人的生存图景:在商业与艺术的夹缝中,他们正以惊人的创造力重构诗歌的现代形态。

一、解构与重建:职业诗人的身份嬗变

传统文人阶层的消解始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诗人群体直到1990年代才逐渐形成。1998年《诗刊》推出的"青春诗会"培育了第一批摆脱体制束缚的独立诗人,他们开始尝试通过稿费、版税和文学活动维持生计。诗人西川曾回忆:"当时的稿费标准是每行诗五毛钱,写二十行诗就能换来十天的伙食费。"

这个群体的构成远比想象中复杂。既有像余秀华这样因社交媒体爆红而转型的职业诗人,也有李元胜这类跨界建筑设计与诗歌的斜杠创作者。北京798艺术区的调查数据显示,62%的活跃诗人同时从事着策展、文创设计或艺术教育工作。诗人翟永明创办的"白夜"酒吧,已成为成都标志性的文化地标,每年举办超过50场诗歌活动。

经济来源的多元化催生了新的创作生态。90后诗人丝绒陨通过众筹出版诗集《年轻人,请忍受一下》,72小时内筹得12万元;诗人廖伟棠在香港开设的诗歌工作坊,将创意写作培训发展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些探索正在重塑"以诗养诗"的传统理想。

二、冰与火之歌:数字化时代的生存博弈

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拥有680万订阅用户,每天22:00准时推送的诗歌音频,创造了单篇10万+阅读的常态化奇迹。抖音#现代诗话题下的视频播放量累计突破48亿次,00后用户制作的"诗歌手账"视频获赞超200万。这种传播革命将诗歌从象牙塔拽入市井街巷,却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流量至上的法则正在改写诗歌的评价体系。某知名诗歌公号编辑透露:"标题带‘余秀华’的文章打开率是其他诗人的3倍。"这种选择机制导致大量优秀作品沉没在信息洪流中。诗人蓝蓝为此创作了《算法的牢笼》,痛陈"每首诗都在等待成为数据的囚徒"。

面对这种困境,诗人们展现出惊人的应变力。诗人胡弦开发了"诗歌盲盒"小程序,用户支付9.9元即可随机获取一首当代诗及其创作手记;"外卖诗人"王计兵将打工经历化作《赶时间的人》,在送餐间隙用手机备忘录写下的诗句,累计获得380万次转发。

三、重构诗意:当代诗歌的创造性转化

上海外滩美术馆的"诗歌药房"项目颇具启示。观众在问诊台描述情绪症状,"医师"会根据"病情"开具装裱成处方笺的诗歌。这种沉浸式体验让3000多名参与者重新理解诗歌的治愈力量。策展人姜俊说:"我们不是在消费诗歌,而是在创造诗意的应用场景。"

城市公共空间的诗歌渗透更显精妙。深圳地铁4号线的"诗歌专列",车窗上印着北岛、张枣的诗句,配合AR技术扫描即可观看诗人访谈;成都宽窄巷子的砖墙上镌刻着柏桦的诗行,游客用手机触碰特定位置就能听见方言朗诵。这些实践让诗歌成为可触摸的生活美学。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诗人担当着文化修复者的角色。云南沙溪古镇的"诗歌合作社",组织村民将农谚改编成现代诗;浙江松阳的"乡村诗歌节",让老农与诗人共同创作稻田装置艺术。这些尝试证明,诗歌可以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

在798艺术区某画廊的开幕式上,诗人欧阳江河的装置作品《词语的炼金术》正在展出。悬挂的铜板上刻着被拆解的汉字,观众转动机械臂重组字符,生成的诗句实时投影在墙面。这个充满后现代意味的场景,恰是当代中国职业诗人的精神隐喻: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守夜人,又是未来诗学的拓荒者。当移动支付、人工智能与古老的诗心碰撞,迸发出的不是对抗的火花,而是涅槃的星辉。诗歌从未死去,它只是换上了这个时代的皮肤,在数据流中寻找新的栖居之所。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mingyanjuzi/19744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