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私家侦探调查婚姻出轨、婚外情、外遇,小三调查。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这个时代诗人如何安身立命?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03

在当今快速变迁的时代,诗人若要安身立命,需在传统诗意与现代生存的夹缝中找到平衡,既保持精神独立,又融入现实逻辑。以下从生存策略、创作革新、精神坚守三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生存策略:从“孤岛”到“群岛”

  1. 数字时代的“游牧诗人”
    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小红书)成为新诗集的“展柜”。诗人可通过碎片化诗句、朗诵视频、互动创作等形式触达大众,将流量转化为收入(打赏、广告分成、IP衍生)。例如,余秀华以微博为阵地,用直白诗句引发共鸣,既赢得读者,也重塑了诗歌的传播生态。
    实践建议:每周更新3-4条短诗+创作故事,结合热点话题(如环保、AI)引发讨论。

  2. 跨界共生:诗歌的“变形记”

    • 与商业联名:为品牌撰写定制诗(如奶茶杯上的“季节限定诗”),参与广告文案创作。

    • 艺术融合:与音乐人合作歌词(如周云蓬的诗化民谣),为展览、戏剧撰写脚本,拓展收入来源。

    • 教育赋能:开设线上诗歌课(如“意象写作工作坊”),或成为学校驻校诗人,以知识付费反哺创作。

  3. 社群共建:小众的“精神共同体”
    建立付费会员社群,提供独家诗稿、创作手记、线下诗会等增值服务。美国诗人Rupi Kaur通过Ins社群年入百万美元,证明“铁杆读者”的变现潜力。


二、创作革新:在算法中寻找“诗意的缝隙”

  1. 对抗碎片化:深度写作的逆袭
    尽管快餐文化盛行,但公众对深度的渴望从未消失。可尝试:

    • 主题系列诗:围绕城市化、科技伦理等议题创作组诗,形成思想厚度。

    • 跨媒介叙事:用诗歌串联纪录片、摄影集,如《四个春天》中诗句与影像的共生。

  2. AI共舞:将工具变为“缪斯”

    • 辅助创作:用ChatGPT生成意象库,筛选重组为个性化诗句(如输入“黄昏+废墟”获取灵感)。

    • 批判性对话:创作“人类VS AI”对比诗集,凸显情感独特性(如《机心与禅》项目)。

  3. 在地性写作:重新定义“故乡”
    记录城中村拆迁、小镇青年漂泊等现实题材,如打工诗人许立志的《流水线上的雕塑》,让诗歌成为时代备忘录。


三、精神坚守:在虚无中锚定“诗意的栖居”

  1. 拒绝“景观化”:警惕流量对诗意的消解
    避免为迎合算法而自我重复(如无限复制“星辰大海”式空洞修辞)。可借鉴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微小哲学”,从日常细节中挖掘神性。

  2. 重建“诗人-读者”契约
    通过线下诗歌诊疗室、地铁站诗歌快闪等活动,让诗歌重回公共空间。西班牙诗人Luis García Montero在广场开设“即时写诗亭”,用互动重塑信任。

  3. 践行“慢美学”
    如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80岁仍坚持手写创作,每年只出1本诗集,以“少即是多”对抗速朽。


四、案例参考:三种生存范式

类型代表路径核心能力
数字游侠余秀华微博爆款+出版+争议营销话题敏感度、网感
跨界炼金士翟永明白夜酒吧(诗+艺术空间运营)资源整合、品牌运营
在地记录者陈年喜(矿工诗人)非虚构写作+纪录片参演+劳工权益倡导田野经验、社会洞察

结语:诗人的“双重身份”

这个时代的诗人,需同时成为“手工艺人”(打磨文本)与“策展人”(经营价值)。真正的安身立命,不在于拒绝时代,而在于将时代的碎片熔铸成新的诗性——正如策兰在战后废墟中写出的《死亡赋格》,既是对创伤的铭记,也是对重生的预言。诗人生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如何让词语比算法更懂人心”的永恒追问中。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mingyanjuzi/197219.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