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私家侦探调查婚姻出轨、婚外情、外遇,小三调查。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和心学思想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06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与王阳明心学思想,分别代表了西方现象学传统与东方儒家心性论的深刻探索。二者虽文化背景与理论框架迥异,却在“人的存在本质”“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等核心问题上形成了有趣的对话。以下从核心理念、方法论差异、实践指向三个维度展开对比分析:


一、核心理念的对照

维度海德格尔存在论王阳明心学
存在本质“此在”(Dasein)是存在论的核心:人是被抛入世界的存在,通过“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揭示存在的意义。“心即理”:心是万物意义的根源,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自我与世界关系世界并非客观实体,而是此在通过“操劳”(concern)展开的意义场域,人与世界是统一的存在结构“万物一体之仁”:心与世界本为一体,道德主体通过“感应”与万物相通,破除主客对立。
真理观真理是“去蔽”(aletheia):通过此在的生存活动,让存在自身显现。“致良知”:真理是良知的本然呈现,需去除私欲遮蔽,回归心体澄明。
时间性时间是存在的境域:此在的生存是“向死而生”,通过“时间性”理解存在的有限性与本真性。强调“当下工夫”:良知无分过去未来,须在当下事上磨练,“念念致良知”。

二、方法论差异

  1. 现象学 vs 体悟实践

    • 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方法“回到事物本身”,悬置先入之见,分析此在的生存结构(如“烦”“畏”“向死存在”)。

    • 心学:以“静坐”“事上磨练”等实践体证本心,强调“知行合一”,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动。

  2. 语言与表达

    • 海德格尔:通过重构西方哲学概念(如“存在”Sein vs“存在者”Seiendes),揭示形而上学的遮蔽。

    • 心学:使用儒家经典话语(如《大学》《孟子》),以譬喻(“明镜”“磨镜”)传达心性修养的直观体验。

  3. 批判对象

    • 海德格尔: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反对技术理性对存在的“座架”(Gestell)。

    • 心学:批判程朱理学“格物外求”的支离,主张内向澄澈本心以通达天理。


三、实践指向的殊途同归

实践领域海德格尔的启示心学的回应
面对异化现代人陷入“常人”(das Man)的沉沦,需通过“决断”回归本真存在。破除“私欲”遮蔽,通过“致良知”恢复心体光明,不被外物牵累。
生死观“向死而生”:直面死亡的无蔽性,促使此在承担自身存在的独特性。“生死如昼夜”:良知超越生死,“只求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临终语)。
技术时代困境警惕技术将万物降格为“持存物”(Bestand),呼吁诗意栖居。“心外无物”:技术工具的价值取决于人心之用,以良知驾驭外物而非被物欲奴役。
自由与责任此在的自由是“被抛的筹划”,在有限性中承担责任。“知行合一”:自由是依良知而行的自律,责任源于对万物一体的觉知。

四、对话与互补:东西方智慧的碰撞

  1. 对“主体性”的超越

    • 海德格尔消解主客二元对立,强调此在“在世界中存在”;心学以“心物一元”消融自我与他者的界限。二者皆试图超越传统主体哲学。

  2. 实践智慧的相通性

    • 海德格尔的“本真生存”与心学的“致良知”,均要求个体在具体生存情境中实现自我觉醒,而非依赖抽象理论。

  3. 局限与互补空间

    • 海德格尔缺乏明确的伦理指引,易陷入虚无主义;心学的“良知”可为存在论提供道德实践维度。

    • 心学的“体证”需要现象学方法补充,避免陷入神秘主义;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可丰富心学对生命历程的理解。


五、现代意义:在焦虑时代安顿身心

  1. 对抗虚无主义

    • 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与心学的“万物一体”,共同回应现代人的意义失落,主张通过回归存在本身或本心重建意义。

  2. 技术伦理的启示

    • 二者均警示工具理性对人性遮蔽,呼吁以“良知”或“本真存在”驾驭技术发展。

  3. 个人修养路径

    • 海德格尔式实践:通过艺术、诗意思考唤醒存在之思;心学式实践:在日常生活(如待人接物)中磨练心性。


结语

海德格尔与王阳明,一位在西方叩问“存在之谜”,一位在东方直指“本心之源”,二者犹如镜子的两面:

  • 海德格尔像一把解剖刀,剖开存在的晦暗,追问“人如何可能真实地活着”;

  • 心学像一盏明灯,照亮内心的迷雾,回答“人应当如何道德地存在”。
    二者的对话,为现代人提供了双重坐标——既需直面生存的有限性与荒谬,亦需向内寻求道德生命的超越性力量。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ganwuzheli/197294.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