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哲学家怎么回答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10

哲学视域下的人生意义:在永恒追问中重构自我

在雅典卫城的落日余晖中,苏格拉底饮下毒酒前最后的追问,至今仍在人类精神殿堂回荡。当现代人面对存在主义咖啡馆的虚无迷雾,在数据洪流中寻找生命坐标时,哲学始终以理性之光穿透意义的迷雾。两千五百年的哲学史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接力追问,每个时代的智者都在重新诠释这个永恒的命题,而答案本身恰如普罗透斯般变幻无穷。这种永恒的开放性,构成了哲学回答人生意义问题的独特魅力——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锻造思考的利剑。

一、古典哲学:在宇宙秩序中定位生命

希腊德尔斐神庙"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开启了西方哲学对人生意义的系统探索。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的灵魂三分说,将人生意义与城邦正义相联结,认为善的生活在于理性对激情与欲望的节制。当苏格拉底宣称"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他实际上确立了哲学思考作为意义生成机制的核心地位。这种理性主义的传统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发展为"幸福论",将人生的终极目标定义为"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东方轴心时代的智者以不同路径回应生命追问。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执着,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佛陀"离苦得乐"的觉悟,共同编织出东方智慧的生命图谱。儒家将意义投射于现世伦理,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超越,佛家直指存在本质的空性,这种多元阐释至今仍在塑造着东方文明的深层心理结构。

中世纪经院哲学将意义问题神学化,托马斯·阿奎那的"五路论证"试图证明上帝作为终极意义来源的必然性。这种神圣秩序下的意义体系,在但丁《神曲》的宇宙图景中达到巅峰。当修士们在修道院抄写经文时,他们相信每个字母都承载着通向永恒的密码,这种信仰构建的意义系统支撑了整个中世纪的精神世界。

二、现代性转折:主体性的觉醒与困境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宣言,犹如划破中世纪夜空的闪电。当主体性从神学框架中挣脱,帕斯卡尔却惊恐地发现人类不过是"会思想的芦苇",面对无限宇宙的沉默倍感脆弱。这种现代性焦虑在康德那里获得理性解答,他通过道德律令确立人的目的性存在,将意义问题从认知领域转向实践领域,构建起义务论伦理学的意义大厦。

尼采"上帝已死"的宣告彻底动摇了传统意义根基。当查拉图斯特拉从山上走下,他带来的不是新教条,而是要求每个个体成为"价值的创造者"。这种激进的虚无主义在萨特那里发展为绝对自由的重负,存在主义咖啡馆里的知识分子们发现,没有先验意义的人生反而要求更彻底的意义建构。加缪《西西弗斯神话》中推石上山的荒诞英雄,恰恰在反抗中找到了生命尊严。

后现代思潮解构了所有宏大叙事,福柯揭示权力如何渗透意义生产,德里达消解了文本的确定性。当利奥塔宣布"对元叙事的不信任",碎片化的意义图景成为当代人的精神困境。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更是指出,现代社会已进入意义超真实状态,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彻底消失。

三、当代重构:意义生产的多元路径

分析哲学尝试用语言分析澄清意义问题。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指出"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后期转向日常语言分析,认为意义存在于语言游戏的具体实践中。蒯因对经验论教条的批判,彻底动摇了传统意义理论的根基,将意义问题引向整体论视野。

实用主义提供了更接地气的解决方案。杜威强调"经验即自然",将意义置于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中。罗蒂反对形而上学追问,主张用"希望"代替"知识",在偶然性中创造团结。这种实用转向使意义问题从云端降落到人间,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寻找答案。

神经哲学与认知科学的跨界探索,为古老问题注入新维度。丹尼特用演化论解释意识起源,认为意义是大脑进化的副产品。侯世达在《集异璧》中揭示自我指涉系统如何产生意义感。这种自然主义的解释并未消解意义,反而在物质基础上重构了意义生成机制。

在量子物理颠覆经典实在观、人工智能挑战人类独特性、生态危机迫在眉睫的今天,哲学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维度。怀特海过程哲学强调的相互关联性,可能为新时代的意义建构提供启示。当我们凝视德日进笔下的"智慧圈",或许会发现:意义不在某个终极答案中,而在于永不停息的追问过程本身。每个时代都需要重新诠释生命的意义,这种诠释本身,就是人类对抗熵增的精神负熵。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ganwuzheli/19750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