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海德格尔教我们怎样活着?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02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哲学以深刻的存在主义视角,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与困境。他的思想并非直接提供“生活指南”,却通过对“存在”(Being)的追问,为现代人如何在纷繁世界中“本真地活着”开辟了一条反思之路。以下从六个核心维度阐释海德格尔对“如何活着”的启示:


**1. 直面“向死而生”:在有限中活出密度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此在(Dasein,即人的存在)最本己的可能性。常人逃避死亡,用“他们”(das Man)的闲谈、好奇、两可麻痹自己,但唯有“向死而在”(Being-towards-death)才能唤醒存在的紧迫感:

  • 实践启示

    • 放弃“永生幻觉”,承认生命有限,从而拒绝拖延与自我欺骗(如“等我退休再追求理想”)。

    • 将死亡视为生命的“背景音”,促使每个选择更具决断性(如梭罗所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例子:一位癌症晚期患者突然停止抱怨琐事,转而专注与家人创造珍贵回忆——这正是“向死而生”的具象化。


**2. 挣脱“常人”的枷锁:找回本真性

现代人容易陷入“沉沦”(falling),被社会规训、流行价值观和他人眼光裹挟,成为“常人”的复制品。海德格尔呼吁通过**“畏”(Angst)——一种无具体对象的深层焦虑——打破麻木,直面存在的虚无,从而选择本真生存**:

  • 实践启示

    • 警惕“应该”的暴政(如“30岁必须结婚”“成功等于高薪”),以个体独特性重构价值标准。

    • 通过诗意思维或艺术创作,抵抗工具理性对生活的“祛魅”(如荷尔德林诗句:“人诗意地栖居”)。

例子:辞职去山区支教的白领,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以“本真行动”对抗社会对“成功人生”的标准化定义。


**3. 在“操劳”与“操持”中觉醒:重新定义日常

海德格尔将人与世界的互动分为**“操劳”(与物打交道)“操持”(与人共在)。现代技术文明将万物降格为“持存物”(资源),人际关系沦为功利计算。对此,他提出“泰然任之”(Gelassenheit)**——一种对物的非支配态度:

  • 实践启示

    • 物: 使用手机时,不将其视为“随时待命的工具”,而是欣赏其设计之美与联结之便(如放下“秒回”焦虑)。

    • 人: 在社交中超越“互相利用”,实践**“共在”(Mitsein)**的关怀(如倾听朋友痛苦时不急于提供解决方案)。

例子:日本茶道中,对茶碗的珍视与仪式感,正是对“操劳”的本真实践——物不再是被消耗的资源,而是承载意义的伙伴。


**4. 栖居:与天地共舞的存在姿态

海德格尔后期提出“栖居”(dwelling)概念,批判现代人“无家可归”的精神状态。真正的栖居需**“保护四重整体”(天、地、神、人)**的和谐,即敬畏自然、接纳神秘、尊重他者:

  • 实践启示

    • 在城市化中保留“荒野体验”(如定期徒步、观察四季变迁),重建与土地的联结。

    • 通过节日、仪式(如中秋赏月、冬至祭祖)唤醒对宇宙节律的感知,抵抗“永恒此刻”的时间扁平化。

例子:生态社区倡导者不用空调,通过建筑设计与自然通风调节温度,实践“天地人神”共在的栖居智慧。


**5. 语言:存在的家园与牢笼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但现代语言常沦为信息传递的工具,遮蔽存在之真。他主张回归诗性语言,在词语的裂缝中触摸不可言说之物:

  • 实践启示

    • 减少网络流行语的机械使用(如“绝绝子”“yyds”),尝试以精准表达唤醒感受力(如用“暮色像一只慵懒的猫”代替“天黑了好美”)。

    • 通过阅读哲学、诗歌,与语言背后的存在之思对话(如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例子:一位作家拒绝使用AI生成文本,坚持手写初稿,因他认为“纸笔摩擦的触感能让词语扎根于身体记忆”。


**6. 存在之问:以追问照亮生存

海德格尔终生追问“存在为何”,并强调**“发问本身即是道路”**。对现代人而言,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保持对存在奥秘的惊异与探寻:

  • 实践启示

    • 每天抽离10分钟,以“现象学目光”凝视寻常事物(如一杯水如何折射光线),打破认知惯性。

    • 将生活困境转化为哲学问题(如失业不是“失败”,而是反思“工作与存在意义的关系”的契机)。

例子:一位失业程序员在图书馆研读《存在与时间》,写下笔记:“不是‘我找不到工作’,而是‘我在技术时代如何定义自身价值’。”


海德格尔式生存的终极挑战

海德格尔并未提供“幸福生活配方”,而是将活着变为一场持续的觉醒运动

  • 接受存在的重负:承认孤独、焦虑、有限性是生存的底色,但正是这些“裂隙”让光得以照入。

  • 在技术时代保持警惕:警惕算法推荐、效率崇拜对本真性的侵蚀,如他警告:“技术的本质绝非技术性的。”

  • 以艺术对抗荒诞:通过诗歌、绘画或音乐,在工具理性统治的世界中开辟一片“存在之境”。


结语:像樵夫一样思考,像诗人一样存在

海德格尔在托特瑙山的小木屋中写作,窗外是黑森林的雾气与冷杉。这种“栖居”姿态隐喻了他对现代生活的处方:

“人生的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学会如何更深刻地栖居其中。”
与其追求浮华的意义,不如让每个瞬间浸透存在的重量——劈柴时听见斧刃与木纹的对话,散步时感受脚步与大地的共鸣。如此,方能在技术狂飙的时代,活出一种“慢而深”的生命质地。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ganwuzheli/197194.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