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萨特理解的人生的意义:存在先于本质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4-28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是其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命题,它彻底颠覆了传统哲学对人的定义,并为理解人生意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一观点既是对宿命论的否定,也是对人性自由本质的深刻揭示。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这一命题的内涵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一、哲学背景:对传统本质主义的颠覆

本质主义的传统:在萨特之前,西方哲学(尤其是宗教和形而上学)普遍认为,人具有某种先验的“本质”。例如:

宗教视角:人是上帝按特定目的创造的(如“服务神”)。

理性主义:人的本质是“理性动物”(亚里士多德)。

科学决定论:人被基因、环境或社会结构预先决定。

萨特的革命性逆转:萨特宣称,人首先存在,然后通过行动定义自己的本质。没有预设的“人性模板”,人的本质是后天自我塑造的结果。

“人不是被造成的,而是自我造就的。”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二、“存在先于本质”的核心内涵

1. 否定先天命运,肯定人的绝对自由

自由即宿命:人注定是自由的,因为没有任何上帝、自然法则或社会规范能完全决定你的选择。即使身处牢狱,你仍可选择反抗、妥协或沉思。

选择的不可逃避性: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如“我不得不顺从父母意愿”实际是选择放弃自主权)。

例证:

一个“懦夫”并非天生胆小,而是通过一次次逃避挑战的行为将自己塑造成懦夫;同理,“英雄”也是通过勇敢行动成为英雄。

2. 虚无:自由的土壤

本质的缺席创造可能:正因为人没有固定本质,才得以在空白中自由书写自我。这种“虚无”不是绝望,而是创造的前提。

焦虑的来源:自由带来的不是轻松,而是沉重的责任——你必须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无法将错误归咎于“天性”或“命运”。

3. 行动定义存在的重量

存在即实践:萨特强调,人不是通过“思考”或“宣称”定义自己,而是通过具体行动。

“你不是你所想,而是你所做。”

动态的本质:人的本质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今天的“好人”明天可能成为罪犯,一切取决于你如何行动。

三、对人生意义的启示

1. 意义是自我赋予的工程

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创作者:人生意义不再需要向外寻找(如宗教、社会成功标准),而是像艺术家创作作品一样,通过生活实践构建。

例证:

梵高通过绘画赋予痛苦人生以意义;

普通人可通过养育孩子、追求环保事业或钻研手艺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2. 责任的觉醒

自由的双刃剑:你无法以“我本性如此”为借口推卸责任。种族歧视、战争暴行、环境破坏……所有人类灾难的背后,都是个体选择的总和。

集体责任的延伸:萨特后期强调,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不可分割。真正的自由选择必须考虑“他者”的解放。

3. 对抗荒诞的英雄主义

无意义宇宙中的反抗:尽管世界本身没有目的,但人可以通过行动赋予它意义。这种反抗本身成为崇高的生存姿态。

“人生是一串无意义的瞬间,但你的选择能让它们连成一首诗。”

例证:加缪《西西弗斯神话》中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在荒诞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胜利——清醒地接受命运,同时蔑视它。

四、现实批判:现代社会的“本质化”陷阱

萨特的哲学直指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标签化生存:

“985毕业生”“大厂员工”“剩女”……社会通过标签将人简化为某种“本质”,诱使我们活成他人期待的模样。

逃避自由的机制:

用消费主义、996忙碌、短视频沉迷掩盖对自由的焦虑,甘愿成为“工具”而非“主体”。

本质主义的暴力:

种族主义(“黑人天生危险”)、性别偏见(“女人不适合理科”)本质上是将人固化于虚构的“本质”。

五、如何实践“存在先于本质”?

警惕“自欺”(Bad Faith)

“我只能这样,因为穷/学历低/年龄大……”

“大家都这么做,我没办法。”

识别那些否定自由的心理借口:

微小选择中的觉醒

拒绝一次无意义的聚会;

对网络暴力保持沉默或发声;

选择读书而非刷手机。

每天做一个“反自动化”选择:

将人生视为“创作”

若以“探索”为主题,失业可以是旅行的契机;

若以“连接”为主题,孤独可转化为帮助他人的动力。

像构思小说一样设计人生主题:

六、萨特思想的争议与超越

批判声音:

过于强调个人自由,忽视结构性压迫(如阶级、性别对选择的限制);

可能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反正没有本质,做什么都行”)。

当代回应:

后现代主义继承萨特的反本质主义,但更强调权力与文化对主体的塑造;

女性主义哲学家波伏娃(萨特伴侣)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将“存在先于本质”应用于性别批判。

结语:在虚无中舞蹈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不是乐观的口号,而是一份沉重的邀请:承认人生没有预设意义,恰恰是自由的起点。它要求我们以清醒的勇气面对生命的荒诞,并通过每一个具体的选择,在虚空中搭建属于自己的意义之城。正如萨特所言:

“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你被抛入自由,你本身就是自由。”

这种自由或许令人恐惧,但它也是人类尊严的最高证明——我们不是被命运写就的剧本,而是自己人生的作者。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ganwuzheli/19706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