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性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会引发哪些心理问题?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21

性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与个体的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对性的认知态度密切相关。以下是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及其背后的机制解析:


一、情绪障碍:从焦虑到抑郁的螺旋

  1. 慢性性挫折焦虑

    • 表现:对性体验的过度渴望与挫败感交织,产生持续的身心紧张,可能出现失眠、心悸或强迫性性幻想。

    • 机制:长期性压抑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前额叶调控情绪的功能受损,杏仁核过度活跃加剧焦虑循环。

  2. 低自尊与自我否定

    • 表现:将性能力与自我价值绑定(如“无法满足伴侣=人生失败”),产生羞耻感,回避社交甚至身体接触。

    • 案例:一位因ED长期未愈的男性,逐渐拒绝朋友聚会,认为他人会嘲笑自己“不像个男人”。

  3. 抑郁情绪泛化

    • 表现:快感缺失、兴趣减退蔓延至生活其他领域,可能伴随自残或自杀意念。

    • 数据:研究显示,性功能障碍患者患重度抑郁的风险是常人的2.3倍(NIH, 2021)。


二、关系危机:亲密与敌意的撕裂

  1. 伴侣关系恶化

    • 猜疑与投射:无性婚姻中,一方可能将性拒绝解读为“出轨信号”,通过查手机、跟踪等行为释放焦虑。

    • 权力斗争:性成为惩罚工具(如冷战期间故意拒绝亲密),导致关系功能彻底失调。

  2. 社交回避与孤独感

    • 群体排斥恐惧:单身者因长期缺乏性接触,可能虚构情感经历维持社交面子,加剧心理隔离。

    • 案例:一名38岁处男因害怕暴露真实性经历,编造恋爱故事,最终因维持谎言耗尽心力而抑郁。


三、认知扭曲:性观念的病理化重构

  1. 性欲的妖魔化或神圣化

    • 禁欲极端:通过宗教式自律完全压抑欲望,将性视为肮脏,可能发展为清洁强迫或性嫌恶障碍。

    • 过度补偿:反向形成“性征服”执念,通过频繁约炮或色情成瘾证明自我价值,陷入空虚循环。

  2. 现实与虚拟的认知混淆

    • 色情依赖:长期通过色情内容代偿现实性缺失,导致对真实肉体关系的疏离(“屏幕性爱综合征”)。

    • 数据:约34%的色情成瘾者会出现现实性交中的勃起困难或高潮延迟(Kinsey Institute, 2023)。


四、行为异化:从压抑到失控的极端

  1. 性成瘾或强迫性行为

    • 机制:多巴胺奖赏系统阈值升高,需更强烈刺激获得满足,可能发展出危险性行为(如无保护多性伴)。

    • 警示信号:每周自慰超过7次且伴随痛苦感,或持续在违法边缘试探(如偷拍、暴露癖)。

  2. 攻击性外化

    • 替代性宣泄:部分个体会将性能量转化为暴力倾向,研究显示性压抑与路怒症、家庭暴力存在正相关。

    • 神经基础:睾酮水平异常波动影响前额叶-边缘系统连接,降低冲动控制能力。


五、存在意义解构:生命力的慢性枯竭

  1. 存在性虚无感

    • 哲学困惑:将性视为生命活力的象征,长期匮乏可能触发“我是否真正活着”的终极追问,多见于高敏感人群。

    • 案例:一位无性恋者在日记中写道:“我不渴望性,但周围人都在谈论它,这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人类中的异类。”

  2. 宗教或灵性代偿

    • 神秘主义倾向:通过苦修、冥想试图升华性能量,若过度可能导致现实感剥离(如某些邪教洗脑利用此心理机制)。


六、特殊人群风险:被忽视的脆弱群体

  1. 残障人士

    • 生理限制与照料依赖可能加剧性剥夺感,英国调查显示,61%的残障者认为医疗系统忽视他们的性健康需求。

  2. LGBTQ+群体

    • 社会歧视导致的性压抑可能引发双重身份冲突,如男同迫于家庭压力与女性结婚,产生深度自我割裂。


干预路径:打破困境的三维策略

  1. 生理层面

    • 医学评估排除器质性疾病,如激素水平检测、神经传导测试。

    • 针对性功能障碍的物理治疗(如盆底肌训练、低强度冲击波)。

  2. 心理重建

    • CBT矫正错误性信念(如“性决定人生价值”),正念训练管理渴求感。

    • 存在主义治疗探索性之外的生命意义源。

  3. 关系重塑

    • 伴侣共同参与性治疗,学习非性亲密技巧(如感官聚焦训练)。

    •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如加入性健康互助小组。


结语

性需求的长期压抑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个体与社会、肉体与灵魂的复杂纠葛。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单纯满足欲望,而在于重建对性的健康认知——既不神化亦不妖魔化,将其还原为生命自然维度的一部分。通过医学、心理与社会支持的协同干预,个体完全可能超越匮乏感,在或满足或节制的选择中,抵达更深层的自我整合与生命自在。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xljbzwzl/xingxinliwenti/197598.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