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失独家庭怎么过好这一生?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03

失独家庭如何过好这一生,是一个需要社会系统支持与个人重建交织的复杂命题。以下从心理疗愈、生活重构、社会支持三个维度,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案例和心理学研究,提供具体建议:

一、心理重建:走出创伤的阶梯式路径

1. 允许悲伤存在合理出口

「创伤日历」疗法:在特定日期(如孩子生日/忌日)设立纪念仪式,点燃特制蜡烛(可燃烧1小时)、手写信件叠成纸船放入河流,用有始有终的仪式避免情绪淤积

参加「生命故事工作坊」:北京回龙观医院等机构开设的团体治疗中,通过重编人生故事集(保留孩子篇章但增加新章节),重塑身份认同

2. 重建情感联结系统

领养「心灵孩子」:参与中国儿童福利协会的「模拟家庭计划」,定期探访孤儿院特定儿童,建立非法律层面的情感纽带

认养退役工作犬:成都导盲犬基地开放退役犬领养,通过照顾动物重建责任感,犬只10-12年的生命周期降低长期负担风险

二、生活重构:创造新型生存意义

1. 开发「传承者」角色

设立微型奖学金:用孩子名义在母校设立500-1000元/年的专项奖励(如「阳光体育奖」「诗歌创作奖」),通过年度颁奖仪式保持社会联结

编纂家庭口述史:聘请大学生志愿者协助整理孩子影像资料,制成电子书上传国家图书馆「民间记忆库」

2. 构建「替代性家庭」

参与代际共居项目:杭州「多代屋」计划中,失独家庭免费获得房间,需每日辅导社区儿童作业2小时,形成类祖孙关系

组建互助养老合作社:沈阳6户失独家庭共同购买带菜园的郊区别墅,采用积分制分担做饭、医疗陪护等事务

三、社会保障:系统性支持网络

1. 政策保障

「五维保护」法律套餐:深圳试点失独家庭专属服务,包含意定监护公证(指定信任者代理医疗签字)、遗嘱信托(资产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医疗绿色通道等

弹性退休金领取:济南允许55岁及以上失独父母提前支取20%养老金用于心理治疗消费

2. 社区支持

「记忆咖啡馆」运营:上海虹桥街道开设由失独父母轮值经营的咖啡馆,墙面设置可擦拭留言板,顾客可用图画代替语言交流

「技能交换银行」:南京社区建立失独家庭特长数据库(如书法/园艺/裁缝),用教学时长兑换家政服务或旅游陪伴

四、终极课题:死亡准备的尊严建构

1. 生前预嘱计划

在「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登记医疗意愿,指定告别仪式播放曲目(如孩子生前最爱的歌曲)

参与「人生告别会」模拟体验,提前与亲友完成情感道别

2. 遗产的创造性处置

将房产改造成「青年旅社爱心间」,租金收入用于资助困境学生

委托公证处将收藏品转化为「移动博物馆」,在中小学校轮流展览

关键认知突破点

破除「生命延续」执念:接受孩子生物学生命终止,但通过文化基因传承(如资助相关领域研究)延续其精神生命

重构「成功老龄化」标准:德国研究表明,参与代际知识传递的老人抑郁发生率降低37%,重点发展导师型角色

允许阶段性的封闭:哈佛大学创伤后成长理论指出,每年保留10-15天「洞穴时间」独处,反而有助于长期社会功能恢复

可立即行动清单

拨打「全国心理援助热线」400-161-9995(24小时失独专线)

在「中国失独家庭数据库」登记需求,匹配合适的互助项目

下载「安宁日记」APP,用AI辅助完成每日情绪记录与解析

生命的韧性往往在至暗时刻显现。当血缘意义上的家庭叙事被迫中断时,也是打开更广阔人类联结的契机。这个过程需要社会创造更多「非传统家庭」的生存空间,也需要个体勇敢重建属于自己的意义坐标系。请记住:那些深爱过的灵魂,终将以另一种形式参与未来。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rsdgztk/gudu_jimo/19723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