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活着好累好压抑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08

在心理咨询室昏黄的灯光下,32岁的设计师林薇第三次说出"活着好累"时,她手腕内侧的伤痕在衣袖下若隐若现。这个场景折射着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当物质丰裕与精神贫瘠形成诡异反差,当存在主义危机遭遇加速社会的生存挤压,人类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精神震颤。这种弥漫性的生存倦怠既非单纯的抑郁症候,也不是存在虚无的哲学命题,而是多重维度交织的复杂现象。本文将穿透表象迷雾,在哲学沉思与心理科学的光谱中,为这场灵魂旱季寻找突围路径。

一、存在困境的哲学解谜

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神话正在数字化时代重演,现代人推着绩效指标与社交媒体的巨石永无止境。存在主义哲学揭示的生命荒谬性在资本异化的催化下愈发凸显:当996工作制成为新常态,当亲密关系被简化为社交软件上的点赞,人类逐渐沦为马尔库塞口中的"单向度的人"。这种异化不仅剥夺了生命的诗性维度,更在根本层面上动摇着存在的根基。

在现象学的视域中,生存困顿源于存在意义的遮蔽。海德格尔指出的"常人状态"正在演变为更危险的"数字常人",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社交媒体的人格面具、消费主义的价值绑架,共同编织成遮蔽本真存在的天罗地网。当个体陷入这种非本真状态,生存自然会显现出难以承受之重。

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解构浪潮加剧了这种精神危机。鲍德里亚预言的"拟像世界"已然成真,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消融导致意义参照系的崩塌。当一切崇高价值都被解构为权力话语,当所有理想信念都沦为消费符号,人类不得不在价值的废墟上重建意义圣殿,这种重建过程的艰辛正是生存重负的重要来源。

二、心理机制的微观探析

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发现,慢性压力会导致前额叶皮层与杏仁核的神经可塑性改变。持续的压力激素分泌不仅损害记忆与决策功能,更会引发"快感缺失症"——即便在休闲时刻,大脑奖赏回路也难以产生足够的多巴胺响应。这种神经机制的改变,使得现代人陷入越努力放松越焦虑的悖论困境。

在认知行为框架下,生存困顿常伴随着特定的认知扭曲。"全有全无"的二元思维将生活简化为非黑即白的战场,"灾难化"预期让每个选择都背负千钧重担,"情绪推理"的认知陷阱则使人将主观感受等同于客观现实。这些扭曲认知如同心理棱镜,折射出变形的生存图景。

依恋理论的视角揭示了早期关系模式对生存体验的深远影响。安全型依恋个体往往具有更强的心理弹性,而矛盾型或回避型依恋者则容易陷入存在性不安。当现代社会的流动性瓦解传统社群,当核心家庭结构面临解体危机,人类与生俱来的依恋需求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多维度的破局之道

现象学心理治疗提供的"存在分析"技术,强调通过悬置固有认知来重新体验生活世界。这种去自动化过程类似于禅宗的"初心"训练,帮助个体打破认知定势,在习以为常的日常中发现新的意义生长点。正如里尔克所言:"倘若你的人生似乎贫瘠,请不要怪罪它,要责怪自己不能带来足够的诗意为这贫瘠欢呼。"

接受与承诺疗法(ACT)开创了认知解离的新路径。通过将思维视为流动的语言事件而非绝对真理,个体得以跳出思维内容的泥沼。当"活着好累"的念头不再是需要对抗的敌人,而是可以观察的心理现象时,存在重负就会自然消减。这种认知灵活性训练,本质上是培养思维的"第三只眼"。

积极心理学的最新进展强调微观意义的建构艺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每日三件好事"练习显示,持续记录细微的积极体验能显著提升主观幸福感。这种意义建构不是宏大叙事的空中楼阁,而是在生活褶皱中寻找光亮的实践智慧,如同普鲁斯特在玛德琳蛋糕中找回整个逝去的世界。

在神经可塑性理论的启示下,正念冥想被证明能增厚前额叶皮层灰质。每天20分钟的正念训练,本质上是在重塑大脑应对压力的神经通路。这种生理层面的改变与认知重构形成双重干预,为突破生存困局提供神经生物学基础。

站在文明转型的十字路口,人类的生存困顿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当我们将这种重负置于更广阔的时空维度,它便显现出独特的进化意义:正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的阵痛,当前的精神危机可能正在孕育意识进化的新可能。每个在生存重压下依然选择清醒面对的个体,都在参与书写人类精神的新篇章。这种存在勇气本身,就是穿透黑暗的光芒。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ganwuzheli/197437.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