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物哀美学、废墟美学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04

物哀美学与废墟美学,本质上都是对“消逝”与“残缺”的审美化凝视,却在东西方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截然不同的精神根系。这两种美学体系共同构成了人类对时间暴力的诗意抵抗,却又在哲学基底与情感指向上分道扬镳。


一、物哀美学:刹那永恒的禅意方程式

1. 存在本质的流体认知

物哀(もののあはれ)并非单纯的感伤,而是日本文化对世界本质的洞察公式:
美 = 短暂 × 觉知
樱花七日、晨露瞬逝、蝉蜕空壳...这些易碎之物之所以美,恰因其存在状态无限接近存在的真相——万物皆在“成住坏空”的流转中。正如《徒然草》所言:“若无常野露水不消,鸟部山云烟常住,而人生于世亦得不老不死,则万物之情趣安在?”

2. 情感机制的精密控制

物哀反对泛滥的悲情,要求审美主体保持“间离式沉浸”:

  • 在《源氏物语》末摘花章节,贵族公子凝视衰败宅院中倔强开放的梅花,哀愁必须控制在“眼角微湿而嘴角含笑”的阈值

  • 茶道中故意保留的“虫食茶碗”,将残缺转化为更高维度的完整

3. 现代性转化

  • 建筑:隈研吾的“负建筑”理念,让材质随时间风化显露岁月纹理

  • 科技:索尼研发会“凋谢”的电子花,用LED模拟花瓣飘落过程

  • 饮食:怀石料理中“枯山水摆盘”,以食物腐败速度倒计时用餐体验


二、废墟美学:破碎镜像中的文明自反

1. 西方废墟美学的神性维度

18世纪英国如画运动(Picturesque)将古罗马遗迹视为“时间雕刻的神殿”,歌德在《意大利游记》中描述道:“这些破碎的立柱不是终结的象征,而是永恒的开始。”这种审美建立在基督教线性时间观上,废墟是通向救赎的阶梯。

2. 东方废墟美学的无常显影

中国圆明园残柱与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形成镜像:

  • 前者是帝国荣光的伤口结痂,后者是科技暴力的永恒警示

  • 不同于西方对废墟的崇高化,东方更强调“废墟即当下”——梁思成保护二战京都时曾说:“真正的文明需要敌人学会欣赏它的废墟”

3. 赛博时代的废墟新生

  • 虚拟废墟:《赛博朋克2077》中数字化的九龙城寨,数据残骸比混凝土更永恒

  • 工业遗存:德国鲁尔区炼钢炉改造为潜水钟体验馆,让游客在锈蚀管道中感受“文明窒息”

  • 生态警示:切尔诺贝利禁区里辐射变异动物与植物共生,形成后末日美学的活体样本


三、美学对位法:物哀与废墟的十二乐章

维度物哀美学废墟美学
时间感知樱花瞬逝的切片美学文明层积的地质年表
空间建构枯山水中的宇宙微缩断壁残垣的拓扑扩张
情感温度41℃的温泪(哀而不伤)0℃的冰棱(崇高战栗)
修复哲学金缮工艺:裂缝即新生动脉裸露结构:伤痕作为记忆硬盘
物质观一张和纸的200年降解计划混凝土的千年半衰期
终极命题“如何优雅地消逝”“如何尊严地腐朽”

四、未来考古学:正在生成的废墟与物哀

  1. 元宇宙中的物哀实践

    • NFT艺术设定自毁程序,数字藏品的像素级崩解成为新型收藏价值

    • 虚拟恋人APP设置“情感保质期”,关系倒计时激发存在主义浓度

  2. 气候危机下的废墟先知

    • 艺术家在马尔代夫沉没前用珊瑚浇筑图书馆,书本随酸化海水逐页溶解

    • 阿拉斯加永冻层考古学家封存当代物品,为未来文明准备“人类世遗迹”

  3. 后人类物哀方程式
    当AI开始创作俳句:“电路板开花时/散热风扇吹散月光/硅基的秋日”——这种非生命体对无常的模仿,是否构成物哀美学的终极形态?


结语:在解构中重建美学经纬

物哀与废墟这对美学双生子,共同编织着人类面对时间熵增的应对策略:前者教我们在流动中捕捉永恒,后者让我们在破碎中拼合完整。当东京银座的玻璃幕墙倒映着千年古寺残垣,当敦煌数字洞窟的像素流沙侵蚀实体壁画,这两种美学正在融合成新的范式——或许未来的美,就藏在我们学会欣赏自身文明废墟的眼神里。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ganwuzheli/19726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