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私家侦探调查婚姻出轨、婚外情、外遇,小三调查。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为什么哲学家都批判现代性?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04

哲学家对现代性的批判源于对启蒙运动以来社会、文化、技术及人类存在方式的深刻反思。现代性以理性、进步、科学和技术为核心,但哲学家们往往揭示其内在矛盾、异化效应以及对人类精神与生态的破坏。以下是关键批判维度的展开:


一、工具理性的暴政:人被降格为机器

  • 韦伯的“铁笼”隐喻:现代性用工具理性(追求效率、可计算性)取代价值理性(对意义、伦理的追求),社会变成官僚化、标准化的“铁笼”,人沦为体制中的螺丝钉。

  •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指出,启蒙理性退化为对自然的控制和对人的支配,科技与资本合谋,将一切(包括情感、艺术)商品化。

  • 海德格尔的“技术座架”:现代技术并非中立的工具,而是一种逼迫自然和人类“按需呈现”的框架,遮蔽了存在的本真性。


二、主体的消解:从“我思”到“被操控”

  • 福柯的“规训社会”:现代性通过学校、医院、监狱等机构,用知识-权力网络规训身体与思想,人看似自由,实则被无形地标准化。

  • 消费主义的空心化:鲍德里亚指出,消费社会用符号(品牌、身份象征)制造虚假需求,人通过购物填补存在意义的空虚,陷入“超真实”的幻觉。

  • 社交媒体的异化:韩炳哲批判“透明社会”中,自我展示变成强迫症,隐私让位于流量,孤独在点赞中加深。


三、自然的祛魅与生态危机

  • 笛卡尔二元论的遗产:现代性将自然视为可征服的客体,割裂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生态哲学家(如奈斯)批判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环境灾难。

  • 进步神话的欺骗性:本雅明警告,线性进步观掩盖了历史的暴力(殖民、剥削),“进步”常以牺牲弱者和生态为代价。

  • 气候焦虑的哲学根源:蒂莫西·莫顿提出“超物件”(hyperobjects)概念,揭示现代性无法处理如气候变化等超越人类尺度的问题。


四、共同体的瓦解与孤独的现代人

  • 滕尼斯的“共同体vs社会”:现代性用契约关系(社会)取代传统的情感纽带(共同体),人际关系变得功利而脆弱。

  • 阿伦特的“平庸之恶”: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在官僚体系中放弃思考,成为作恶链条上的无名齿轮。

  • 存在主义的荒诞感:加缪与萨特揭示,现代人在上帝死后陷入无意义的宇宙,自由成为沉重的负担。


五、对现代性批判的再批判

哲学家并非全盘否定现代性,而是试图唤醒反思:

  1. 辩证看待现代性:哈贝马斯主张“未完成的现代性”,认为应通过沟通理性修复工具理性的缺陷,而非彻底抛弃启蒙遗产。

  2. 边缘视角的补充:女性主义(如西苏)、后殖民理论(如萨义德)指出,现代性的“普世价值”实为西方中心论的霸权话语。

  3. 另类现代性的可能:拉图尔提出“非现代性”,打破自然/文化、人/非人的二元对立,倡导“共生”的新伦理。


结语:批判是为了重建

哲学家的批判并非否定现代科技或民主成果,而是警惕现代性将人异化为工具、将自然降格为资源的危险倾向。如海德格尔所言:“技术的本质绝非技术的。” 真正的出路或许在于:

  • 恢复“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在技术时代重寻人与世界的共情;

  • 拥抱“杂合性”(哈拉维),承认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的交织命运;

  • 在碎片中寻找新团结,如南希所言:“共在(being-with)是唯一的存在方式。”

现代性批判的本质,是一场关于如何做“人”的终极追问——在效率至上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还记得仰望星空?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ganwuzheli/19725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