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孤独死: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文明之痛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10

孤独死: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文明之痛

在东京墨田区一栋破旧公寓内,73岁的铃木次郎被发现时已去世两个月,遗体渗出的体液在地板上形成人形轮廓。这个令人心悸的场景,正是日本每年近3万例"孤独死"的缩影。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民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独居老年人口突破1.3亿,相当于日本总人口。在深圳龙岗某小区,独居工程师张伟突发心梗离世,直到手机欠费停机后物业破门,才发现这个曾参与设计城市天际线的精英早已成为腐坏尸体。这些刺眼的数据与案例,将现代社会最隐秘的伤口撕裂在我们面前。

一、孤独死的形成机制:社会齿轮碾碎的个体生命

日本内阁府《孤独死对策白皮书》揭示,40-64岁中年群体孤独死占比从2010年的21%飙升至2022年的43%。这个数据颠覆了传统认知,显示孤独死正在突破年龄界限。上海社科院调查显示,我国大城市30岁以上未婚独居者中,32%超过两周不与外界产生实质接触。在东京新宿的网吧难民、北京天通苑的"鼠族"群体中,那些蜷缩在格子间里的身影,正在演绎现代版的"都市穴居"。

家庭结构解体的速度远超想象。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数据显示,单人家庭占比从1970年的20%跃升至2020年的38%。我国"空巢青年"规模突破5800万,相当于西班牙总人口。当家庭单位从"四世同堂"退化为"原子化个体",传统的人际安全网早已千疮百孔。深圳某科技公司程序员李某的遭遇极具代表性:连续加班三个月后猝死在合租房,室友发现时尸体已出现尸斑,这个细节折射出都市人"比邻若天涯"的生存状态。

城市化进程制造出新型空间囚笼。北京回龙观、上海康城等超大型社区,楼宇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20栋,物理距离的逼近与心理距离的疏远形成荒诞对照。智能门禁系统、外卖快递柜、电子猫眼,这些现代科技产物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也筑起了更高的人际壁垒。广州某高端小区安装的人脸识别系统,三年间未曾更新过12%住户的面部信息,这些"消失的邻居"正在成为都市丛林里的隐形人。

二、社会肌体的溃烂:孤独死的次生灾害

当法医切开62岁独居者山田隆的胃部,发现未消化的便当日期显示已过期两周。这个细节暴露出现代社会死亡鉴定的困境。东京都监察医务院的报告显示,28%的孤独死案例无法确定具体死亡时间,15%的遗体因腐败严重导致死因判断困难。这种不确定性正在衍生出复杂的法律问题,某银行职员在独居死亡半年后,其账户仍被扣除各类订阅服务费达17万日元。

房产贬值幽灵在社区游荡。大阪某公寓因连续发生三起孤独死事件,房价暴跌至周边区域的60%。这种"凶宅效应"催生出新型职业——特殊清扫会社,他们用专业药剂清除尸水痕迹,用臭氧发生器消除腐臭,但心理阴影的清除远非技术所能及。更严峻的是,某些社区正在形成"孤独死连锁反应",神奈川县某团地老年公寓,两年内发生11起孤独死案例,最终演变为"鬼楼"。

这些数字背后是深刻的人性异化。当横滨某主妇发现隔壁独居老人死亡后,第一反应是担心影响自家房价而非报警;上海某小区业主群讨论独居者猝死事件时,"晦气""倒霉"成为高频词。这种价值扭曲正在解构基本的人伦底线,东京某房地产中介甚至开发出"孤独死风险评估系统",将老年租客视为潜在风险源。

三、破局之路:重构现代社会的生命纽带

日本厚生劳动省推出的"安心居住支援事业",通过在独居者家中安装生命监测传感器,成功将大阪某区的孤独死发生率降低37%。这类技术手段需要与人文关怀结合,就像横滨某NGO开发的"数字灯笼"系统:独居老人每日点击手机APP即点亮虚拟灯笼,连续三日未操作即触发预警。这种设计巧妙保留了人的主体性,避免沦为被监控对象。

社区再造运动在多地萌芽。成都"奶奶厨房"项目让独居老人轮流掌勺,既解决就餐问题又重建社交网络;东京谷中地区发起的"朝阳问候"行动,志愿者每日早晨确认独居者窗帘是否拉开。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正在织就新型安全网。更值得关注的是"时间银行"模式的创新,杭州某社区推行"服务积分可继承"制度,年轻人照顾独居老人积累的积分,未来可兑换为自己父母的养老服务。

制度重构需要突破传统框架。德国《住宅安全法》规定新建公寓必须配置紧急呼叫系统,韩国推行"死亡现场整理师"国家认证制度,这些制度创新值得借鉴。我国正在试点的"智慧养老社区"标准,应加入防止孤独死的强制性条款。某地法院判决的"物业失责赔偿案"开创先例,认定物业公司对长期未取快递的独居租客负有注意义务,这类判例正在倒逼责任体系完善。

在首尔麻浦区,艺术家在发生过孤独死的公寓外墙绘制樱花树,每片花瓣代表一个逝去的生命。这个装置艺术提醒我们:对抗孤独死不是技术竞赛,而是文明的重建。当我们在老人手机设置紧急呼叫键时,是否也该在社区设置情感连接点?在完善监控系统的同时,是否更需唤醒沉睡的邻里温情?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我们构建的是充满科技冰冷的"安全牢笼",还是流淌着人性温度的文明之城。预防孤独死的终极方案,或许就藏在清晨见面时的问候、暴雨天代为收衣的举手之劳、还有那扇永远为邻居留着的门。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mingyanjuzi/197498.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