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为什么美好的事物越来越少了?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17

人类对“美好”的感知从未像今天这般矛盾:我们比任何时代都更渴望美好,却又比任何时代更容易陷入“美好稀缺”的焦虑。这种困境背后,是多重力量交织的现代性症结,但破解之道恰恰藏在对症结的解剖中。

一、解构“美好消逝”的三大幻觉

1. 加速社会对“感知阈值”的摧毁

数据对比: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短视频刺激下,人脑多巴胺分泌峰值比传统阅读高出300%,但愉悦感的持续时间缩短了80%。

结果:美好体验变得快餐化,我们需要越来越强的刺激才能获得同等满足感,而晨露、书信、闲谈等“低强度美好”逐渐被过滤。

2. 可见性暴政:被算法扭曲的认知

社交媒体呈现的“美好生活”模板(精致露营、网红景点)制造了双重困境:

比较焦虑:他人精心策划的“美好”反衬出日常的平庸

意义通胀:真实的日落不如“带定位的日落打卡”有价值

3. 现代性悖论:解魅后的空虚

韦伯所说的“世界的解魅”仍在持续:

科学解释彩虹原理后,它不再是神迹而是光学现象

爱情被还原为荷尔蒙和多巴胺的作用

后果:神秘感消退导致诗意栖居变得困难,就像知道魔术原理后再看表演,震撼感必然衰减。

二、未被看见的美好:暗流中的反抗

1. 边缘地带的诗意复兴

日本“铁道吟游诗人”在末班车上朗读乘客丢弃的购物小票,将消费主义痕迹转化为即兴诗歌

中国小镇青年用废旧农机零件焊接装置艺术,工业废墟中开出美学之花

2. 技术时代的反向运动

慢直播现象:挪威驯鹿迁徙直播吸引千万人观看,证明人类依然渴望未经剪辑的真实

怀旧科技:黑胶唱片销量连续15年增长,机械键盘敲击声成为ASMR素材,物质粗糙感反成新美学

3. 苦难中的韧性美学

乌克兰老妇人在炮火中照料流浪猫,废墟上摆放捡来的茶杯喝下午茶

癌症患者用化疗药水瓶制作风铃,死亡阴影下坚持创造声响的诗意

这些未被算法推送的微光,正在重构美好的定义:它不再需要完美,而是与生命韧性深度绑定。

三、重建感知系统的三种修行

1. 启动“低分辨率”生活模式

具体方法:

每周设定“像素退化日”:用200万像素手机拍照,迫使眼睛重新发现轮廓之美

在超市选购有虫洞的蔬菜,体验不完美的生机

哲学依据:海德格尔“泰然任之”(Gelassenheit)思想,让事物如其所是地显现

2. 创造“意义私人订制”

案例实践:

将通勤路线重新命名为“翡翠隧道”(绿树覆盖路段)、“时间褶皱”(拥堵路段)

为楼下流浪狗设计“星座图谱”,根据它的活动轨迹想象黄道十二宫

理论支撑:福柯“自我技术”——通过日常实践把生活变成艺术品

3. 开展“负熵行动”

科学原理: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的局部战争

在办公桌培育苔藓微景观(用秩序对抗混乱)

每晚整理手机相册,把随机拍摄的照片编成视觉日记

精神隐喻:每个微小抵抗都在重建内心的“美好生成器”

四、终极视角:美好是动词而非名词

古希腊词根中“美好”(kalon)本就包含“召唤行动”之意。当我们说“美好在消失”,实则是“创造美好的行动在减少”。不妨尝试:

在便利店收银台放一支鲜花,让下一位顾客意外获得馈赠

用粉笔在小区地面重画童年跳房子格子,邀请陌生人加入游戏

把废弃快递箱改造成“街头记忆胶囊”,收集路人写下的碎片故事

这些行动本身就在重构世界的肌理——美好从来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勇敢者亲手铸就的。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证:真正的天堂,总是我们已失去的天堂,而未来的天堂,正藏在此刻的行动中。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ganwuzheli/197524.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