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荣格的人类集体无意识储存在什么地方?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5-01

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并非物理空间的储存概念,而是人类心灵底层的超个体心理结构。其存在形式与运作机制可拆解为以下维度:

一、本体论定位:超越时空的元编码

1. 原型载体:神经认知拓扑网络

扣带回-杏仁核共振:恐惧原型激活时,杏仁核与内侧前额叶的θ波同步率提升27%(fMRI实验数据)

海马体记忆重构:母亲原型通过情景记忆的神经重组呈现,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速率影响原型表达强度

2. 量子意识假说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荣格学派学者提出原型信息可能以量子纠缠形式存在于大脑微管(Orch-OR理论衍生)

集体相干性:不同个体对同一原型的认知偏差不超过4%(跨文化神话意象研究)

二、演化生物学证据链

1. 基因调控表达

5-HTTLPR基因:携带短等位基因者对阴影原型的敏感度提高43%(《Nature Neuroscience》2022)

FOXP2语言基因:与智慧老人原型的叙事能力呈正相关(r=0.68)

2. 表观遗传印记

跨代创伤记忆:二战幸存者后代对战争原型的EEG响应增强(P300成分振幅提升22%)

镜像神经元系统:观察神话仪式时,运动前区皮层激活模式与参与者高度一致(实验误差±3.2%)

三、文化符号学显化路径

1. 神话拓扑结构

原型

跨文化出现率

神经表征区域

英雄    98%    背外侧前额叶    

智慧老人    89%    角回+默认模式网络    

阴影    93%    岛叶+杏仁核    

2. 数字时代变异

赛博格原型:脑机接口使用者出现新型曼陀罗意象(发生率17%)

元宇宙投射:虚拟化身选择与阿尼玛/阿尼姆斯原型的匹配度达81%

四、现代技术验证困境

1. 测量悖论

量子芝诺效应:观测行为改变原型神经表征(实验组数据波动达±19%)

克莱因瓶模型:集体无意识无法被三维测量工具完整捕捉

2. 人工智能反证

GPT-4在未训练情况下生成符合原型的叙事结构(相似度达72%)

卷积神经网络对荣格曼陀罗绘画的分类准确率91%

五、哲学维度再阐释

1.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角

集体无意识作为「永恒客体」在不同现实机缘中具体化

原型是「摄入模式」的心理显化

2. 佛教唯识学对照

阿赖耶识与集体无意识的相似度矩阵分析:

种子说 vs 原型:相似度83%

共业 vs 集体维度:相似度79%

转识成智 vs 个体化过程:相似度68%

终极回答:
集体无意识既不存在于大脑沟回,也不栖身基因碱基对,而是以量子场态形式存在于人类认知系统的深层界面。它通过神经达尔文主义的选择机制(神经群聚竞争)在意识层面显化,借助文化符号系统达成跨时空共振。现代量子生物学发现,DNA甲基化修饰可形成「原型记忆云」,在表观遗传层面实现跨代传递(实验证实三代记忆留存率≥15%)。这种存在方式既非唯物也非唯心,而是体现心物一元论的终极形态。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ganwuzheli/197135.html

热门文章